登录 | 注册 | 在线投稿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2025-04-20
星期天
 当前位置:首页 >> 观点 >> 法官论坛 >> 正文
对年轻法官之担当的一点感悟
时间:2014-05-12 12:34:49    作者:甘吉禄    来源:广西扶绥县人民法院

在与年轻法官开会或者座谈时,各级领导时常都会提起“担当”一词,意在鼓励年轻法官要勇于承担责任,多做实事,做出成效。“担当”一词在《现代实用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承担并负起(责任)。谈担当,总是与责任相联系。作为年轻法官的我们,都肩负着未来二、三十年审判事业发展的重任,这需要担当的决心、勇气和能力。

那么,年轻法官应如何担当起这个责任呢?从我们年轻法官的角度去思考,我认为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

首先,要多学。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永远是无止境的。而从事法院工作的年轻法官,需要学习的审判业务知识及其它知识更是如此。因为涌进法院的各类纠纷案件所涉及的知识是纷繁复杂的,并且新类型案件层出不穷,不及时更新知识将会使我们在审判道路上举步维艰。学习需要毅力和耐心,而书本和前辈则是我们年轻一辈的好老师。自从离开了校园,发觉自己和周遭的年轻同事现在都很少有人会买书来读,充其量也就是买些工具书或者是在电子产品上阅读一些电子书,但这跟买纸质的书来丰富、提高自己的知识是完全不同的。如今,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已经占去了我们绝大多数的空闲时间,应酬,球赛,游玩,上网等常常使我们沉溺其中,而学习的时间则是少之又少。所以,往后有时间还是应该尽量多看点书,在这里愿与所有的年轻法官共勉。另外,老法官们大多都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审判实践经验。很多时候一些困惑我们很久的难题,他们一句建议或指点就能轻松搞定。我们年轻法官应该多向他们虚心请教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努力培养自己的独立思维,辨别是非轻重,学习和提高应对紧急情况或复杂局面的能力。

其次,要多做。领导和老同志时常这样调侃我们年轻人,说现在70后是无偿加班,80后是有偿加班,而90后干脆不加班。这话里面有殷切期望,鞭策鼓励,同样也参杂着一些无奈。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年轻的一代有着优越的成长环境,而老一辈的法官则大多都经过艰苦环境的历练,在他们身上都有着吃苦耐劳和敢于奉献的精神。现在法院的工作确实很繁重,不光案件数量激增,审理难度加大,新规定的各种规范措施也是越来越多。此外还有学术论文、课题调研、主题活动及信息宣传报道等等,而其中大部分的工作都要交由年轻干警去完成。在如此繁重的工作环境下,如何衡量轻重,合理安排,提高效率,对年轻人来讲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发觉现在很多年轻干警办公桌上都有台历,很多人都在上面密密麻麻地涂画一大片,紧急的用红颜色,一般的用黑颜色,可以缓一缓的用蓝颜色。自己试了一段时间,发觉这方法很不错,起码对自己的工作有所知悉和掌控。

再次,要脚踏实地。以前,大家做什么事都要低调,怕枪打出头鸟。但现在时代不同了,无论是求职还是竞争上岗,都要尽可能地表现自己的才能,很多时候更是要毛遂自荐,要说自己能行。但光自己认为行可能还不行,别人也认为你行或者更行才行,不然难以服众。我院党委书记彭清华曾告诫年轻干部,认为年轻干部的人生道路还很长,一定要有宠辱不惊的淡定和“风物长宜放眼量”的气度,千万不要过于计较一时得失、一事成败、一职高低,在成绩面前不得意忘形,在困难面前不畏惧退缩,在挫折面前不消沉失志。我觉得这话很在理。只有定下心来,脚踏实地,努力实干才能不断取得进步,人生才会变得更加充实,有意义。经历苦难会磨砺我们的品质,会使我们收获宝贵的人生阅历。真正使我们成长、成熟的就是人生阅历,而不是时间。借用微博上的一句话:“我们年轻时吃过的苦,一定会以某种方式在生命的某个阶段突然就给你回报,虽然不一定是我们最初期待的那种方式。”

人生道路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其中有坦途也有坎坷。对于很多年轻法官来说,现在仅仅是法官生涯的开始。如何走好法官道路,主动权在于自己。只有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踏实肯干,勇于担当,才能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年轻法官的神圣使命。让我们共同努力,奋发有为,让青春在实现“法治中国梦”的进程中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审判杂志社,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和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本网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审判杂志社”。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同中国审判杂志社联系的,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不良信息举报  |  投稿信箱  

关注《中国审判》
Copyright © 2012-2025 www.chinatrial.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编:100745 联系电话:010-67550550/67550645 杂志社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2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6485号 | 京ICP备 13051393号-1
《中国审判》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