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在线投稿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2024-11-24
星期天
 当前位置:首页 >> 法院文化 >> 荐书平台 >> 网友热荐 >> 正文
看见
作者:柴静    分类:网友热荐    阅读:3114    评论:0    发布:2014-05-28 16:02:13

内容简介:

《看见》是知名记者和主持人柴静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十年前她被选择成为国家电视台新闻主播,却因毫无经验而遭遇挫败,非典时期成为现场记者后,现实生活犬牙交错的切肤之感,让她一点一滴脱离外在与自我的束缚,对生活与人性有了更为宽广与深厚的理解。十年之间,非典、汶川地震、两会报道、北京奥运……在每个重大事件现场,几乎都能发现柴静的身影,而如华南虎照、征地等刚性的调查报道她也多有制作。在书中,她记录下淹没在宏大叙事中的动人细节,为时代留下私人的注脚。一如既往,柴静看见并记录下新闻中给她留下强烈生命印象的个人,每个人都深嵌在世界之中,没有人可以只是一个旁观者,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书中记录下的人与事,是他们的生活,也是你和我的生活。

作者简介:

柴静,汉族,1976年1月出生于山西临汾,19岁在电台主持《夜色温柔》节目;22岁到北广学习电视编辑,并在湖南电视台主持《新青年》节目。现为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记者、主持人,主持节目《看见》。作为著名的新闻人,柴静总是出现在离新闻最近的地方,而她的影响力已经超越了单纯意义上的记者。

精彩书评:

由央视知名记者、主持人柴静的自传性作品《看见》一书,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

十年之间,“非典”、“两会”、汶川地震、北京奥运、华南虎照片事件、药家鑫事件……在新世纪头十年的几乎所有重大事件中,都能看到柴静的身影。而这十年,也是柴静从湖南来到北京,从默默无闻到广为人知的十年。柴静2003年开始担任《新闻调查》出镜记者,2006年开博客“柴静观察”,2012年底出版新作《看见》,从“调查”到“观察”再到“看见”,柴静说这是一步步地“后退”,一点点把视线放平,回归到事物本身,“你让别人看见,你才能看见别人,大家都同处于一样的生活,爱恨欲望都无不同”。

据柴静介绍,创作这本书的初衷很简单,总结起来就是两个“离开”。一个是《东方时空》创办人之一陈虻离世,一个是2009年突然被调离《新闻调查》,她坦言这两件事让自己感到生死万物的无常。

“在这本书当中,我写下了十年当中我所遇到的人,他们撼动了我头脑当中原本固有的概念,使我处在晃动不安的状态当中。”柴静表示,正是这些人构成了现在的自己。

至于书名为什么叫《看见》?柴静则解释,书名和自己主持的对话栏目《看见》重名,其实有些巧合。此前曾有人提议书名叫《我看见》。但柴静认为“我”字刻意,还是去掉比较好。

十年之间,柴静做了几百期节目,写了几百篇博客文章,积累了大量的文字素材。新书《看见》用到了不少柴静即时写下、留有强烈个人色彩与鲜活感触的素材、笔记。通过《看见》的书写,柴静再回到过去的场景中,“跟所有的采访对象、所有的文章,跟过去那些日日夜夜再发生一次化学反应,重新与生活打滚,发现早已忘记了的东西,发现根本没有想过的事情”。所以,《看见》呈现了柴静很多节目中没有完成或不能完成的事。

书中的柴静,并不回避自己的软弱、失败。她在书中回忆了第一次采访时的溃败,仓皇逃跑甚至连采访本都忘了拿;记录了刚进《时空连线》栏目组连话都不会说、字都不会写的黑暗时期;2006年采访“两会”的不适应,对故乡山西经济发展与环境恶化之间的无奈,也在书中一一呈现。柴静说,很多时候,采访对象正是因为她的弱点才信任了她,接受了访问。比如卢安克,比如虐猫事件的拍摄者,比如李阳的妻子Kim。她说,或许当一个人能袒露弱点的时候,也更容易被人理解。

推荐单位:长江日报    推荐人:欧阳春艳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审判杂志社,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和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本网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审判杂志社”。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同中国审判杂志社联系的,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不良信息举报  |  投稿信箱  

关注《中国审判》
Copyright © 2012-2024 www.chinatrial.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编:100745 联系电话:010-67550550/67550645 杂志社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2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6485号 | 京ICP备 13051393号-1
《中国审判》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