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公开促公正 助力改善中国营商环境
中国裁判文书网总访问量突破两百亿次
时间:2018-11-13 16:54:06
据统计,截至2018年11月13日,中国裁判文书网访问总量已突破两百亿次,文书总量突破5500万份。 只用了短短一年多的时间,访问量就实现了从100亿次到200亿次的飞跃,代表着最高人民法院在推动裁判文书上网、司法公开所取得的突出成效,人民群众对司法公开满意度和获得感进一步提升。 最高人民法院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推进司法公开工作,持续“以公开促公正”,助力改善中国营商环境,为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 当前,司法公开的元素已经全面融入人民法院工作肌体和血液。司法公开作为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的生动实践,全面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根据世行刚刚发布的营商环境报告,中国大陆排名相比去年上升32位,进入了前50。总体来看,营商环境指数的提升得益于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法院司法改革各项举措不断推进、中国法治环境不断改善;具体来看,在集中涉及司法制度和诉讼程序的“执行合同”领域,国际排名一直较为靠前,2018年上升至第5位,与司法公开力度和信息化建设速度密切相关。 一、从无到有,从一百亿到两百亿的历程 图1:从2013年7月1日中国裁判文书网上线以来,搜索指数趋势逐年上升,社会关注力和影响力越来越大。 2013年7月,中国裁判文书网上线;2017年8月,中国裁判文书网访问量突破100亿次;2018年11月,访问量突破200亿次,而且这一数据还在以每秒上千次的速度不断增长。据统计,近一年来,中国裁判文书网平均每天上传裁判文书近5万份,单日上传裁判文书最高达37万份,各省日均上传裁判文书1800份,单省单日最高上传裁判文书近16万份。 从100亿次到200亿次总访问量的突破,这背后凝聚着全国四级法院所有法院人的共同努力和各项制度措施的稳步推进。最高人民法院审判管理办公室主任李亮表示:“中国裁判文书网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工作卓有成效,总结来看,一是靠抓制度的贯彻落实,二是靠促机制的不断完善,三是靠信息化技术强有力支撑。” 制度上,严格抓《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在互联网公布裁判文书的规定》(法释〔2016〕19号)的贯彻落实,不断提升裁判文书上网公开工作的规范化水平。根据规定,不公开文书的案件也要求公布案号、案由、法院、审判人员、书记员和不公开理由等基本信息。中国裁判文书网即将迎来全新的改版升级,新版网站将在前台对用户开放不公开文书案件基本信息的检索、展示等相关功能。 机制上,最高人民法院建立了全国法院裁判文书上网情况季度通报制度,对文书上网率不高、及时性不强的法院逐一函询督促和问责;完善了裁判文书评查机制,开发了优秀裁判文书评查平台,利用信息化技术对裁判文书开展大规模筛查,将裁判文书评查工作常态化、制度化、信息化;开展第三方评估,着力查找文书公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全业务网上办理,全流程依法公开,全方位智能服务”,几年来,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突飞猛进,支撑了智慧法院初步形成,推动了人民法院审判执行方式的全局性变革,有力促进了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依托信息化技术,一方面提高文书上网操作的便捷性和安全性,一方面提高前台访问的快捷性和易用性,中国裁判文书网一直在不断地进行着更新、进步、成长,只为更好地回应社会关切和人民群众需求。 二、充分发挥司法职能,提供有力服务和保障 中国裁判文书网建成伊始,就建立了“六个服务”的原则:服务司法改革、服务执法办案、服务律师执业、服务群众诉讼、服务教学科研、服务法制宣传。据统计,中国裁判文书网访问量排名前十的案由分别是民间借贷纠纷、买卖合同纠纷、离婚纠纷、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金融借款合同纠纷、劳动争议、物业服务合同纠纷、盗窃和借款合同纠纷。充分说明,中国裁判文书网不仅为审判执法、律师执业和法学研究提供素材,更为老百姓提供具体而明确的行为导引,便于公众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判例来识别和判断自己的行为后果,帮助其形成较为科学的行为预期,并选择解决纠纷的具体方式,有利于推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图2:访问量排名前十的案由分别是民间借贷纠纷、买卖合同纠纷、离婚纠纷、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金融借款合同纠纷、劳动争议、物业服务合同纠纷、盗窃和借款合同纠纷等。 图3:2007年-2017年,十年来,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开文书数量呈直线上升趋势,既有案件数量逐年增多的原因,也有文书公开比例持续增加、司法公开继续深化的因素。 图4:从国内文书上传量看,华东七个省市占比43%,华中占比17%,西北、华南、东北、西南分别占比8%、9%、10%、13%。 图5:从裁判文书类型看,民事裁判文书数量和占比最大,其次是执行、刑事和行政裁判文书。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将美丽中国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中国裁判文书网充分发挥环境保护司法职能,为美丽中国建设保驾护航。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审判杂志社,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和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本网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审判杂志社”。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同中国审判杂志社联系的,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