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报警”的麻木从何而来
时间:2014-06-10 09:00:55 作者:陈默 来源:江西省石城县人民法院
5月31日,记者路过温州昆阳镇后阳村时,马路边一排厂房着火,火灾发生10分钟后,包括记者在内仅有两人拨打119电话,而整个现场围观看热闹的有上百人。(6月4日中国广播网) 上百人围观火灾,包括记者仅两人报警,足以说明国人的看客心态的浓重,以及“不报警”的麻木。近年来,在一些公共事件面前,少有人报警甚至无人报警,充分树立起来一道看客心态的“景观”!无独有偶,同月15日,杭州一男子欲跳楼,围观者拍照无人报警;25日,绍兴姑娘跳河轻生身亡,数十人围观四分钟无人报警…… 按说,发生公共事件,事件当事人、旁观者的第一反映应当是报警求助,才符合人们团结互助的精神,面对火灾等天灾人祸,人们袖手围观热闹,消费灾害,既不伸出援手,甚至连拿起手机拨个免费的报警电话也毫无自觉。无疑,这是一种社会冷漠病,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缺失病。 人们不禁要问,不报警的麻木从何而来?社会正义、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民族优良传统何以泯灭如斯? 造成这种状况有多种因素:一者,传统教育理念的桎梏。从小时候开始,我们接受的教育就是少管闲事。所谓“闲事莫管,无事早归”,“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意识深深烙印在人们的世界观中,面对与自己无关的火灾、跳楼、跳河等事件,似乎围观才是主要选项。二者,趋利避害的心理作祟。现如今好心没好报的事例不胜枚举,击伤了人们趋利避害的心理软肋,其三,面对突发公共事件,如车祸、火灾、跳楼等等,围观者也许想到过报警,但有一种心理总是存在,那就是,这么多人应当报了警吧,于是乎大家“异心同想”,结果甚至没人报警! 不报警的麻木,无疑增添了人们之间的冷漠和隔阂,传递负能量的“雾霾”;如果把事情摆在网络中讨论,人们可能义愤填膺,口诛笔伐。人们热衷于对一些此类事件的批评与质疑,却鲜有深入内心、拿起手术刀揭破自身内心的勇气,看看你我内心深处是否存在不报警的麻木?是否曾心安理得站在围观者队伍中,或者看见车祸绕道而去,或者看见倒在路上的老人而装着没有看见拂袖而去…… 不报警的麻木,表面看对自己没有什么损失。其实不然,因为一旦人们被“不报警”麻木,则皆可能是潜在的受害者。面对无法预知的灾难。你围观别人的灾祸,也许在你的灾祸中,别人也心安理得围观你,甚至在茶余饭后消费你的不幸! 为此,要让人们从“不报警”的麻木中清醒。要通过教育,使人们知道,报警求助,伸出援手,不是多管闲事,而是每个有良知的公民应当具备的起码公共情怀,为他人或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看是帮助别人,其实也在帮助自己。因为,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善举通过集聚,将形成正能量的洪流,造福全体公民本身。切莫小看一个报警电话,它无疑充满了温暖与希望,是社会公共情怀的重要体现。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审判杂志社,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和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本网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审判杂志社”。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同中国审判杂志社联系的,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