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在线投稿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2024-11-27
星期三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文章 >> 专题动态 >> 正文
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再上新台阶 专业化审判助燃智慧之火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知产专业化审判的“吃螃蟹人”
时间:2019-01-07 10:38:34    作者:杨静 赵书博    

点睛

随着改革开放启动,知识产权逐渐成为重要的财产权利形式,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也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保护手段。1993年8月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率先设立全国首家知识产权审判庭,开专业化审判先河,为将来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法院埋下了种子。

2014年11月6日,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探索建立知识产权法院”的要求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在北京、上海、广州设立知识产权法院的决定》,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作为全国首家知识产权审判专业机构正式挂牌成立。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还是全国首家整建制司法改革试点法院,担负着先行先试的使命。四年来,“京知人”敢于并善于“第一个吃螃蟹”,在探索中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专业化审判,加强改革创新,充分发挥司法保护知识产权的主导作用,服务保障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北京“四个中心”建设。

知产审判新起点

整个10月,芮松艳法官团队都在连轴转。他们手头正在审理的一起涉及通讯领域标准必要专利的专利侵权案件。“这个案子我们连续排了20天的庭”芮松艳说,“最快月底才能结束庭审”。

在庭审中可以看到,各方代理人都在桌上堆起了几大摞诉讼材料,桌上摆不下的诉讼材料,只能放在座位旁侧的若干个拉杆箱中。有的代理人证据材料实在多,还用上了超市购物的推车。为了更清晰地说明案件中涉及的“技术问题”,各方代理人都带了电脑甚至投影仪。法庭常设一块“白板”,供代理人们进一步阐述所用。

该案庭审还没到最后一天,旁听席每场却都能被坐满。“芮法官主审,不能放过任何一场学习机会”一位旁听的知识产权律师说。

标准必要专利是为了使工业产品符合技术标准而必须使用的专利技术,是全球知识产权审判领域较为前沿的疑难、复杂问题,具有很强的国际性和行业性特征,尤其对通信产业发展影响重大。四年来,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共受理40余件涉标准必要专利案件,占全国此类案件总数三分之一以上。

“社会发展太快了,现在知识产权新类型层出不穷。我刚办案那会儿,净是些卖“盗版书”“盗版盘”的知产案子,哪能想到现在都在争夺具有‘标准’性质的专利了”。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第一任院长宿迟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

1982年至1993年这11年间,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相继颁布实施,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基本框架初步建立。同期,北京市各级人民法院共受理各类知识产权案件800余件。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副院长宋鱼水说:“2001年中国加入WTO,能明显感觉到我们国家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和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入世后,中国根据《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相关要求,修订了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知识产权相关法律。同时,还颁布了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等相关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至此我国初步构建完成知识产权法律体系。

“我以前在法院经济庭工作多年,2002年调入知产庭从事知识产权审判工作。现在回过头看,不难发现——随着改革开放深入,企业经营逐渐从感性走向理性,越来越重视知识产权这一财产权利,越来越意识到法律也是生产力,是打通企业经营重要环节的钥匙。”宋鱼水回忆说。

知识产权案件类型从最初卖“盗版书”“盗版盘”拓展到如今的“标准必要专利”“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才经过了不到30年的时间。

宿迟认为,十八大后中国的创新驱动战略,中央和国内企业都有强烈的需求,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机构对知识产权进行司法保护。这不是以往知产庭“各自为战”。

建院以来4年,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就已受理各类知识产权超过5万件,是1982年至1993年这11年间北京市各级人民法院共受理各类知识产权案件的62倍。

不断探索创新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将原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知识产权案件集于一身,管辖北京市范围内的知产民事、行政一审、二审和相关申诉、再审案件,同时专属管辖全国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授权确权一审行政案件。

在各类知识产权案件中,著作权案件涉及文学艺术领域创作,事关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商标注册申请总量大,连续十七年位居世界第一,商标案件涉及企业的商业价值和声誉塑造;专利案件的专业技术性强,与科技创新关系紧密,对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意义有重要意义。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集中管辖的专利、商标授权确权行政案件数量占该院全部案件量的70%以上,决定着知识产权的权利基础,在我国整个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意义,相关审理结果影响着全国范围内知识产权运用、管理和保护的水平。

2014年12月16日,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挂牌后受理的第一起案件开庭。那是一起某药业公司就一项发明专利权是否有效,状告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的专利行政案件。

“我有幸参与了建院后的第一案并以法官助理身份亮相”,现任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综合办公室副主任的杨静回忆说,“那时候法官助理身份还在探索中,北京知产法院就已经在全国司法改革中走在了前头!”

2015年9月17日上午,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审委会全体委员直接公开开庭审案,就商标局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问题进行审理,开全国先河,被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北京知识产权法院通过对个案审理的探索尝试,进一步明确了审判委员会审理案件的范围,确定了与合议庭之间的审判权限划分,规范了审判程序。

面对日益增多的知产案件,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加大了繁简分流力度,依法推进“繁案精审、简案快审”,并于2016年2月,抽调法官团队设立速审组,正式实施速审机制。

据速审团队“元老”之一的张剑法官介绍,由于商标驳回复审行政案件事实相对清楚、权利义务关系相对明确案件,而且被告都是商标评审委员会,所以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与商评委共同建立了相应的速审机制。

“对于速审案件,原告在立案当天,就能拿到传票,传票上就已经订好了开庭的日期。”张剑强调。

“立案当天怎么就能确定案件分到哪位法官手里?承办法官又怎么当天能确定开庭日期?”记者追问。

张剑解释:“速审案件立案就像医院挂号,法官就像医生出诊,出诊时间提前一个月就安排好了。原告来立案,排到哪位法官就由哪位法官承办。这样一来,原告立案当天,就能确定承办法官和开庭时间。整个审判效率提升了约25%。”

在2018年11月5日举行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出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中国将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显著提高违法成本。事实上,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早在建院之初,就开始探索“高赔额”。

以建院以来审结的侵犯专利权案件为例,当事人提出的合理支出请求数额法院判决支持的比例已高达64.9%。2016年、2017年,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判决侵犯专利权的平均赔偿数额为138万元和66万元,较之过去均有大幅跃升。通过用足用好法律规定,该院初步发挥了司法对知识产权的定价和保护作用。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9次会议的报告中明确指出:“知识产权法院的重要作用逐步显现,通过推进审判机构专门化、审判人员专职化和审判工作专业化,对于统一裁判标准,提高审判效率,提升全国法院知识产权审判水平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

专业化审判团队

知识产权专业化审判,离不开专业化审判团队的主体作用。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明星法官”阵容强大——第一任院长宿迟被欧洲《知识产权管理》杂志评为“全球知识产权界50位最具有影响力人物”,陈锦川副院长和原审判一庭庭长姜颖(现任北京互联网法院副院长)获评“全球知识产权界50位最具有影响力人物”;同时,该院还有全国审判业务专家3人,北京市审判业务专家5人,并有25人入选“十、百、千”人才工程。

现在,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共有50个审判团队,其中12个技术类审判团队,8个著作权类审判团队,14个普通商标与竞争类审判团队,6个速审团队和10个综合审判团队。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副院长陈锦川介绍:“以专利审判为例,我院12名法官从事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平均时间超过13年,有8名法官具有理工科教育背景。”

为了辅助查明技术类案件事实,该院还建立了技术调查官制度,引入了一批来自专利审查部门、科研院校和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专家作为技术调查官,参加案件审理、保全、勘验,辅助查明技术类案件事实,成为法官的“技术翻译、技术助手、技术参谋”。

此外,该院还充分发挥调研小组、专业法官会议、法官联席会议等研究咨询机制作用,发挥广大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人民陪审员的参审作用,构建起全新的多元技术事实查明机制。

得益于审判机制和人才队伍建设,四年来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交出了“靓丽”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答卷。

从2014年11月6日至今年10月底,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共受理各类知识产权案件超过5万件,收案数年均增长超过30%。同期,该院共审结各类知识产权案件近3.8万件,结案数年均增速超50%。

“知识产权的财产形态、支配方式和保护方式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不断演进,反映在知识产权审判上就是的新问题层出不穷,这也正是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所面临的挑战。但是我们有能力、有勇气、有信心,让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再上新台阶,让专业化审判助燃智慧之火。”北京知识产权法院院长王金山说。


【关闭】 【打印】 【纠错】  [责任编辑:梁晓言]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审判杂志社,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和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本网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审判杂志社”。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同中国审判杂志社联系的,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不良信息举报  |  投稿信箱  

关注《中国审判》
Copyright © 2012-2024 www.chinatrial.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编:100745 联系电话:010-67550550/67550645 杂志社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2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6485号 | 京ICP备 13051393号-1
《中国审判》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