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在线投稿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2024-12-24
星期二
 当前位置:首页 >> 视点 >> 简讯 >> 正文
互联网技术司法应用中心揭牌 聚焦四大互联网技术司法应用
时间:2019-08-17 21:42:56    作者:张瑞雪 常翔宇    来源:中国审判网

8.jpg

图为最高人民法院信息中心主任许建峰和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潘峰为北京互联网法院“互联网技术司法应用中心”揭牌。摄影:刘建华


8月17日上午,北京互联网法院召开“互联网技术司法应用”新闻发布会,发布《互联网技术司法应用白皮书》,揭牌成立了“互联网技术司法应用中心”,并同时进行了移动微法院、屏幕共享、智能审判应用、天平链多项互联网技术实际司法应用场景的展示。

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护宪律师事务所主任卫爱民,最高人民法院信息中心主任许建峰,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潘锋,首都信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林艳坤,市高级人民法院信息技术处处长助理李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闫坤,北京互联网法院党组成员,新闻媒体,参与北京互联网法院电子诉讼平台共建的企业代表,以及来自律师事务所、调解协会、当事人代表等60余人参加了本次新闻发布会。本次新闻发布会由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管办任文静主持。

北京互联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佘贵清首先发布了《互联网技术司法应用白皮书》。他表示,《互联网技术司法应用白皮书》共约1.6万字,其中包括北京互联网法院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理念、根本目标、特色机制和取得成效。附件中选取了北京互联网法院信息化建设中的十大典型技术应用,每个技术应用都从技术特点,应用场景和应用实效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他表示,北京互联网法院充分发挥整合升级的科技优势,为探索创新互联网审判机制提供了司法智慧和北京经验,并简要介绍了十大典型技术应用为:法律知识图谱技术、区块链技术、即时通讯技术、人脸识别技术、图像识别技术、语音识别技术、云视频技术、微服务架构技术、数据安全交换技术以及云计算技术。

最高人民法院信息中心主任许建峰与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潘锋共同为北京互联网法院“互联网技术司法应用中心”揭牌。随后,北京互联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张雯为互联网技术司法应用中心特聘专家颁发了聘书。

许建峰主任表示:北京互联网法院要进一步发挥互联网空间治理“排头兵”的作用,要守住自己的阵地,运用好自己的技术,进一步调动专家的力量,促进司法和技术的融合,要在全国智慧法院建设中发挥更好更为突出的作用,走的更远,走的更快。

潘锋副局长表示:作为司法领域主动适应互联网发展的一项重大创新,建议北京互联网法院一是聚焦用户需求,以用户真实体验为基础,通过数据积累从审判公平到实现算法;二是加强协同联动,开放更多互联网应用场景,公开审判数据和信息,以便提炼更优质的算法,逐步减少诉讼,实现信用突破,打造七彩信用体系;三是确保信息和数据安全,保护用户隐私,保证信息可控。

(工信部)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区块链研究室主任李鸣表示:希望能够通过北京互联网法院区块链应用成果,将其中的关键环节提炼出来,先普及到司法领域,再向社会层面、国际层面推进。他表示,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将和北京互联网法院共同努力,推进区块链在司法、行业、国家、国际层面的应用,并预祝北京互联网法院司法中心取得更好成绩。

本次新闻发布会共展现了“移动微法院”“天平链”“屏幕共享”“智能审判应用”四大技术实际应用司法场景,具体展现了“互联网技术司法应用”的北互特色。

司法场景一:移动微法院——用科技改变诉讼模式

北京互联网法院综合审判一庭郭晟法官通过两个案例介绍了互联网技术司法应用中的移动微法院。郭晟法官介绍到,制作团队经过多次的的头脑风暴与一次次的打磨,才诞生了北京互联网法院的移动微法院。

有心的人在做温暖的事

移送微法院提供AI法官智能服务,在他审理的一起案件中,有位80多岁的老人在手机端通过AI法官的指导立案成功,并在线进行庭审,整个诉讼过程全部在手机上完成。老先生在庭审时说,感谢移动微法院,让我在家就打了场官司。

让时空距离不再成为诉讼的阻碍

原告不在国内,被告代理人在外出差,案件承办法官外出培训,不具备通过PC端庭审系统进行视频开庭调解怎么办?法官与双方当事人于当晚6点同时登录移动微法院,并顺利在移动微法院中完成调解笔录的签字和调解书的送达工作。移动微法院,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当事人少跑腿的转变。

司法场景二:屏幕共享——从适应技术到主动推动技术革新

北京互联网法院立案庭崔璐法官以“屏幕共享”为例,介绍了在“网上案件网上审理”这个全新审理模式下应运而生的全新技术方法。

什么是“屏幕共享”?它是在庭审过程中由法官发起共享或当事人发起共享申请,参加庭审的所有诉讼参加人均可通过可视化的方式进行在线现场观看申请方屏幕的操作。

如何实现“屏幕共享”?崔璐法官以法官发起和当事人申请两种方式给大家进行了展示。一种为法官点击“桌面共享”,一键即共享成功;另一种则由当事人申请“屏幕共享”,法官同意后,各方均可观看申请方的屏幕,进行举证质证。

通过“屏幕共享”功能可以有效的对电子证据进行勘验,极大减轻了当事人的诉累,保护当事人诉讼材料的安全,也大大降低了举证难度和证据勘验成本。“屏幕共享”结合庭审直播,可以实现向社会公众呈现庭审全过程的直播效果,使互联网审判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阳光下的审判”。

司法场景三:智能审判应用——法官的机器助理

北京互联网法院综合审判二庭朱阁法官以人工智能软件的“写作成果”是否具备著作权的判例为序,分别通过法官端和当事人端的三个场景介绍了北京互联网法院智能审判技术的运用。

技术原理像做菜?

她把文书自动生成的过程比喻成烹饪一道菜品,“食材”就是当事人提交的诉状、答辩状、证据等相关诉讼材料以及法院审判系统里存储的案件数据,文书生成系统就相当于机器厨师,对这些“食材”进行数据清洗(洗菜)、语义理解(切菜)、智能组装(按照菜谱的步骤和方式煎、炒、煮、炸)等一系列加工处理,最后放进文书模板(装盘)当中,由此自动生成相应的文书初稿供法官使用。

创新不止步

北京互联网法院智能审判辅助系统即日起也将试运行。该系统的设计贯彻“用户中心”理念,在鼓励创新的同时,流程和制度也周到的关注了利用数据、隐私和安全方面的问题,并尽力确保智能审判所带来的好处能最大程度的惠及法官和当事人。

机器法官能否取代人类法官判案?

朱阁法官表示,虽然机器法官能够快速处理简单的案件,但是当面对复杂案件时,最终需要法官的经验和理性判断。我们从不纠结,对于技术应用我们始终保持审慎乐观的态度,我们相信我们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驾驭好技术,服务好审判、服务好当事人!

司法场景四:天平链——用了就离不开

北京互联网法院综合审判一庭颜君法官结合北京互联网法院“抖音案”,从天平链的应用场景、成效、展望三个部分进行了介绍。

一摞卷宗变成一个哈希值32字节?

她介绍到,案件当事人为了赶上开庭,将公证做了加急、快递,但仍然快不过区块链。跟公证相比,区块链把取证时间从几个月减少为瞬间,把取证的物力成本从一大摞卷宗降低为一个哈希值32字节,财力成本从上千元降低到了几块钱,甚至免费。北京互联网法院的区块链“天平链”技术,让人用了就离不开,它既是一把环保的“加密钥匙”,也是一个省力的技术校验“对勾”。

像水一样,一开就能用;像电一样,一触就能着。

未来,北京互联网法院将在需求递进和技术创新的道路上永不停歇。既环保又省心的北京互联网法院“天平链”将会带来更多惊喜!

新闻发布会特别设置了“用户体验”发言环节和“媒体提问”互动环节,市人大代表、律师、调解员、当事人以及电子诉讼平台建设单位代表围绕互联网技术司法应用分别发表了自己的体验与感受。

市人大代表、北京护宪律师事务所卫爱民主任表示:现阶段,互联网改变了整个社会。它不仅引起了思维方式的转变,在司法领域,它还助推重大法学理论和实践的产生。互联网法院必将与科技进步相伴同行,科技无休止符,互联网法治无休止符;互联网法院已经形成互联网法院文化,我们完全有能力、有条件为互联网时代的司法审判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品新在发言中提到了两个“关键词”: “智慧法院的创新方案”与“司法改革的北京方案”。他表示北京互联网法院是一个“实验室”,是产生各种创新“产品”的人民法院,是当前智慧法院发展过程的浓缩。北京互联网法院的每个创新都是司法改革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的成果,这些实质都是司法改革的成果。他表示,期待在未来,北京互联网法院可以运用科技改变诉讼,提炼出十大制度创新白皮书,将更加意义深远。

律师代表吴穷表示:作为北京互联网法院的“常客”,感受最深的有三点,一是时间。北京互联网法院任何时间段都可立案、10分钟即可立案成功、移动微法院不足1分钟就可登陆等待开庭;二是任何地点。办公室、家里、咖啡店都可登录北京互联网法院庭审系统开庭;三是生物识别、语音识别、屏幕共享等“人工智能”,时刻存在于北互系统,散发着鲜活的人性。

调解员代表王颖表示:北京互联网法院对调解员进行系统性培训,使调解员能更快速、高效的进入调解模式;线上调解平台使当事人足不出户参与调解,节约了成本;不断学习和强化,重塑自我,为成为更专业、优秀的调解员而努力。

当事人代表张一表示:互联网开庭方式在省时省力之外,可以让当事人在相对熟悉和放松的环境中参与诉讼,缓解当面开庭的紧张感,从而更有利于当事人更好地发挥和维护自己的权益。

平台建设单位华宇公司代表杨彩霞表示:我见证了北京互联网法院从无到有的诞生过程,北互的领导、法官们围着技术人员面对面进行需求的收集和系统的体验,这种成立过程的艰难和独特,才有了今天平台的顺畅运行。北互独创了需求体验会制度,使诉讼参与人更好地参与到北互技术产品的研发和功能优化中来。从开始到现在,参与北互建设的所有人一直坚持着对互联网技术应用的探索创新,形成了互联网技术应用与司法业务的探索机制。

北京互联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张雯表示,我们需要回答党和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互联网法院,人民需要什么样的互联网法院。身处北京,我们还要思考北京首善之区建设、服务营商环境需要什么样的北京互联网法院,这样才能走得更远。今天的发布是对前一阶段工作的答卷,下一步如何走仍需我们不断思考并推动落地。社会各方对我们的关注和帮助,也是在帮助整个社会的进步,帮助美丽中国的发展!我们将努力运用好互联网司法技术应用中心这个平台,更好地回应人民群众多元化的司法需求,履行好网络空间治理法治化的职责,肩负起新时代新法院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审判杂志社,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和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本网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审判杂志社”。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同中国审判杂志社联系的,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不良信息举报  |  投稿信箱  

关注《中国审判》
Copyright © 2012-2024 www.chinatrial.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编:100745 联系电话:010-67550550/67550645 杂志社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2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6485号 | 京ICP备 13051393号-1
《中国审判》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