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费欠缴期间发生工伤社保机构能否拒赔?
时间:2014-08-01 14:57:31 作者:山东省德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郑春笋 王鲲
案情回放 冯建平原是德州泰康药业有限公司职工,2010年12月3日调至本案第三人德州市奥珍针织厂工作。2010年12月22日,原单位德州泰康药业有限公司为冯建平补缴了2003年2月至2009年12月的工伤保险费。2011年1月31日冯建平工亡,德州市奥珍针织厂于2011年2月21日至2011年8月25日期间,分8次为冯建平补缴了2010年6月至2011年1月的工伤保险费。2011年4月21日,德州某人力资源和社会劳动保障局作出工伤认定决定,认定冯建平之死为工伤。当冯建平的亲属冯金明等人提出申请支付时,德城区社保中心向德州市社保中心请示是否支付,德州市社保中心批复:“此类工伤职工的工伤待遇应由用工单位支付。”于是,原告冯金明等死者亲属向德城区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请求判令被告德州市德城区社保中心立即支付冯建平工亡赔偿金。 审判过程 德城法院经审理认为,《工伤保险条例》第六十二条第二、三款规定:依照本条例规定应当参加工伤保险而未参加工伤保险的用人单位职工发生工伤的,由该用人单位按照本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项目和标准支付费用;用人单位参加工伤保险并补缴应当缴纳的工伤保险费、滞纳金后,由工伤保险基金和用人单位依照本条例的规定支付新发生的费用。本案第三人德州市奥珍针织厂在职工冯建平工亡后六个多月、工伤认定后4个多月才将工伤保险费补缴至冯建平死亡之时,原告死者冯建平的亲属请求被告支付的工亡补偿金即工亡补助金,没有法律依据。判决驳回原告诉讼请求。 冯金明等不服,提起上诉。二审中,德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发现一审遗漏必须参加诉讼的当事人德州市社保中心,而且,本地企业不定期补缴工伤保险费用为工伤保险部门长期认可,形成行政惯例,本案原告及第三人不存在骗保,工伤保险部门拒绝支付不符合《社会保险法》及《工伤保险条例》立法目的,遂建议当事人协调处理。最终,在工伤保险部门向其支付相关费用后,上诉人撤诉。 探讨分析 本案的审理要点:企业不定期补缴工伤保险费用为工伤保险部门长期认可形成惯例,欠缴期间职工发生工伤事故,能否请求社保部门支付工伤保险待遇? 正如一审判决所言,工亡后6个多月、工伤认定后4个多月才将工伤保险费补缴,确实不符合规范,作为司法审理中发现的问题,二审法院以司法建议方式向社保部门提出,建议日后按照行政法规逐步加以规范,加强对企业社会保险费用缴纳的监督管理。然而,这却不能成为本案社保部门拒绝支付的充分理由。原因在于: 一、拒绝支付背离《工伤保险条例》立法目的。 按照该条例第一条,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促进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才是该项立法的最高价值追求。本案中,职工早已参保,因工致亡的事实已被行政部门确认,职工家属及第三人不存在骗保的行为及故意,仅仅因为特殊情形——劳动关系移转及非因本人造成的单位保费不定期补缴这一惯例性事实——社保部门即拒绝支付不利于工伤职工的医疗救助和经济补偿,更谈不上分散用工单位的工伤风险,与行政法规立法目的背道而驰。 二、拒绝支付不符合行政法理及法律规定。 一般认为,从我国《行政许可法》第六十九条以及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开始要求行政机关遵守行政法上的信赖保护原则,即当行政相对人对授益性行政行为形成值得保护的信赖时,行政主体不得随意撤销或废止该行为,否则必须合理补偿行政相对人信赖该行为有效存续而获得的利益。行政给付属于典型的授益性行政行为。案例中,本地企业不定期补缴工伤保险费用为工伤保险部门长期认可,已形成行政惯例,作为参保职工家属以及参保单位第三人,对社保部门支付工伤保险费用具有合理期待,社保部门不予支付有悖诚信;而且,《工伤保险条例》第六十二条规范主体为“应当参加工伤保险而未参加工伤保险”的用人单位,本案第三人早已参保,一审法院据此判决驳回诉讼请求应属适用法律不当。 三、拒绝支付无助于促进社保制度建设。 尽管参加工伤保险属于强制性规定,但或者由于企业经营的确困难,或者由于相关负责人员法律意识淡薄,抑或相关理赔制度举措失位,现实中仍有相当数量的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没有为职工参加工伤保险,这既不利于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又难以实现对因工作受到伤害职工的保障救济。案例中的企业尽管经营不佳,仍然分批次为全部职工补缴工伤保险,社保部门收取费用时不考虑企业缴费方式是否合法,核定支付时却以此为由拒绝,此种采取双重标准的行径自然难以令涉事企业信服,更难引导未参保企业积极加入,对于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而言,确非正能量。 需要说明的是,本案原告所列被告主体资格同样存在问题,鉴于和解结案,在此不予赘述。当前,我国社会保险制度尚不健全,企业参保意识有待引导,作为市级统筹的社保中心,如果企业不定期补缴工伤保险费用为工伤保险部门长期认可形成惯例,欠缴期间职工发生工伤事故,理应依法核定支付工伤保险待遇。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审判杂志社,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和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本网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审判杂志社”。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同中国审判杂志社联系的,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