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下军装换法袍
——记饶阳尹村法庭“军人法官”刘彦雄
时间:2014-08-04 16:43:09 作者:张名晔 苑鸿文 来源:衡水市中级人民法院
刘彦雄法官与当事人 来到尹村法庭,法官刘彦雄刚调解完一起离婚案件。刘彦雄送当事人走到了法庭门口,当事人不停地说:“刘法官,你说的话让我心里亮堂了不少,我感觉总算看见天了。” 刘彦雄,饶阳法院尹村人民法庭助审员,2000年,他告别了18年的军旅生涯,转业到饶阳县人民法院,成为一名基层法官。军旅生活的淬炼,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凭着永不服输的斗志,带着军人的刚毅和果敢,把部队的优良传统带到审判机关。十几年来,他在基层法庭,任劳任怨,公正办案,打下了牢固的群众基础。 一、来自繁华都市的“草根”法官 斗转星移,寒来暑往,刘彦雄送走了五任庭长,而他仍是一名普通法官。每天法庭一开门,当事人常常是络绎不绝,法庭里的法官换了一茬又一茬,当事人第一眼能认出的就是刘彦雄,人们更习惯称其为老刘。上了年岁的当事人都愿意这样叫,他听着也顺耳,年岁小的当事人常称他为叔叔伯伯,称刘法官的却很少。法庭的其他法官说老刘很有人缘,当事人一进门就会问:“老刘在吗?” 老刘在尹村法庭工作已十五年,他从军队转业之前在天津工作了十八年,大城市的富裕繁华已深入脑海,到尹村法庭工作后,法庭要协助乡镇下村入户收缴公粮,通过走村入户,他更加直观地看到了百姓的真实生活,家乡的贫穷与落后使他内心深受触动。 从富裕繁华到贫穷落后,这种巨大落差并未使他懊悔,他更多地感到的是一种责任。他说:“我的家乡就是在县城,本身我就有一种“草根”的气质,“草根”就是“遇到土壤就生长,给点阳光就灿烂”的小人物。既然来到尹村法庭,我就在这里生根,回归简单、质朴的生活是我的追求。十几年的军旅生活,时刻提醒我保持忠诚、简朴的军人品质。”老刘认为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是一种幸福。因为,他熟悉这里的每一个村庄,每一巷街道,每一条田垄。他深深地热爱着这里的百姓,并且他们也深深地尊敬他。 俗话说“入乡随俗”,老刘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间地头,在与百姓的接触中学习老百姓的语言、了解老百姓的兴趣爱好。老刘对当事人以诚相待,当事人更是拿老刘当自己人。他常说:“不要让当事人当面夸你好,当你办理的案件过去多年之后,当事人见到你还愿意和你说话,还愿意叫你去他们家坐坐,这已经是很荣耀的了。这才是衡量基层法官好与不好的重要标准。他说,那些一见当事人就躲,甚至开跑的法官肯定不是好法官。” 二、用实际行动说话的“兄弟”法官 老刘常说:“让百姓信任,不在于嘴上讲得多美,而在于实际行动做得多好”。尹村地处3市5县交界处,由于行政区域、风土人情不同,产生矛盾纠纷的几率大,并且做起调解工作来很困难。十五年里,老刘审结的案件已无法计数,每年经他手的案件调解结案率都在百分之九十以上,无一案上诉上访,无一案发还改判。 其他法官有时和他开玩笑:“为什么你遇到的案件都如此简单,遇到的当事人都这么通情达理。”一提到自己的当事人,老刘总是很认真。他说:“我也是农家子弟,对农村、农民本身就很了解,对乡亲们有一种发自内心的亲近感,后来在部队又接受了更多的爱民教育,无论是天南地北的战友,还是部队附近的村民,一起相处都像自己兄弟一样,更何况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这些当事人都如同我的姊妹兄弟。”百姓也常常说,老刘平时跟他们说话就像自己的兄弟一般随和、亲切,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难题和纠纷,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老刘。 在西歧河村的一起赡养纠纷中,两位老人状告大儿子不赡养。被告的理由是父亲为二儿子看厂门,从不给自己干活,赡养应是二儿子一个人的事。通过了解、走访,老刘发现被告本是个忠厚之人,真正的阻力在其妻子王某身上。于是又走访了村干部并与村民沟通,知道被告家中生活较为富裕,被告的两个女儿都在天津打工,并长年在其姑姑家居住。老刘认为被告的两个女儿由姑姑照管这一情况,是说服王某的有力抓手。那天,王某正在地里为桃树打药,老刘一去,王某已明白来意,并未停止喷农药,老刘并没有直接谈赡养之事,而是在后面跟着闲聊,当说到中午天热给树打药桃树易中药害时,王某才停下了手中的活。老刘又说到被告两个女儿情况,王某话也多起来。老刘的一番话打开了她的心结:“你的两个女儿在外打工,听说工资较高,又有姑姑照管,你应很放心。现两位老人如有你们照管,姑姑在天津也会很放心的。老人这次起诉并没有过多的要求,就是每年要些口粮,还有就是上次看病的医疗费,你们负担的部分只有一千元,费用全部算起来,也没有姑姑负担你两个女儿的费用高吧!亲情是相互的,家里这些纠纷如果让姑姑知道,对大家是不是都不太好?”第二天,被告夫妻俩就把赡养费交到了法庭,走时,被告妻子王某说:“上次大中午了,也没说让你们吃饭,下次去,我给你们擀面条。” 三、用真心赢得民心的“老好人”法官 当事人都喜欢老刘办案,说他沉稳、清廉公正有涵养有见识,言语幽默,处理纠纷技巧高超。同事和百姓都说他是“老好人”。有的当事人进门时争吵着进来,与老刘谈完话,能皆大欢喜回去。 在基层办案中,刘彦雄也遇到不少难题,让他感到压力最大的是当事人的误解,群众的不信任。他处理过一起土地纠纷案件,虽然经过判前释法、判后答疑等工作,原告仍不满意,并在深夜里打电话到他家中,严重影响到他家人的正常生活。面对当事人的误解,他坚持一个人去承受,并尽力去做好解释沟通工作。有人说法官是“刀尖上的舞者”,用自己的痛苦成就着社会的和谐之美。老刘却说,“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不能当逃兵,要用真心去感动他们。不抛弃,不放弃,这才是我们当过兵的人的秉气!” 老刘说,基层法庭直接接触的是底层百姓,想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就必须真心理解他们。待人和气才能与人接近,态度骄横狂妄自大与人难以相容。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老刘最常说的话是:“要收麦,要收秋了,我要加快把案件审结。”他从来不在麦季或秋收时节去开庭。他常说,我不愿在老百姓正忙时给他们添乱,我们不能帮上手就很理亏了。 离开军队十几年,老刘的身影,依然给人一种军人的挺直,一种沉稳、庄重和威严。听他谈话更能领悟人生的真缔,使纠结的内心得以舒展,让苦闷的情愫豁然开朗。他的结案备忘录里,记录着每一起案件当事人的姓名、地址和电话以及村委会成员、民调组织的电话,他不断地和他们进行信息沟通和交流,多方面及时搜集案件信息,更好地把握纠纷的事实,在调判案件时能更好地有的放矢。 脱下军装换上法袍,改变的是职业,不变的是刚正不阿的品质和无私奉献的信念。军人和法官一样,正义、奉献、忠诚!刘彦雄是千千万万个军人法官的缩影,职位虽轻,但能使纠纷春风化雨、社会得以安泰祥和。他们默默地象小草一样贴近大地,解纠纷、化矛盾、排忧难。在看似简单的每一起案件后面,看到的不只是苦口婆心的规劝,看到的不只是孤灯长明下的沉思,在那调解和判决拟就的背后,浸润着法的意识,爱民的情感,坚守法治追求公平公正而挥洒的心血与汗水。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审判杂志社,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和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本网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审判杂志社”。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同中国审判杂志社联系的,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