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报告
时间:2021-02-20 15:18:13 来源:最高人民法院
2021年2月20日上午,最高人民法院举行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应用成效暨《中国法院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报告(2015-2020)》新闻发布会。 最高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钱晓晨、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办公室副主任刘峥、中华全国总工会法律工作部副部长黄龙、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权益保障部副部长马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认证中心副主任成钢、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副局长马绍刚、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一级巡视员罗青、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保护司二级巡视员武晓明出席新闻发布会,发布会由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发言人李广宇主持。 最高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钱晓晨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18年2月28日,人民法院调解平台正式上线运行。到本月底,人民法院调解平台上线运行即满三年。 三年来,在各级党委领导下,多方参与、社会协同、专群齐动、法治保障的在线调解格局日益完善,多元解纷圈越来越大,人民法院调解平台不断优化升级、更新迭代,助力社会矛盾纠纷在法治轨道上更加便捷、高效、一站式、低成本地得到解决。 最高人民法院联合全国总工会、中国侨联、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同召开本次新闻发布会,向全社会宣示各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各类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等部署要求的坚定决心,充分展示在线多元调解的全新模式和应用成效,为努力建成国际一流的中国特色在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提供可行路径和实践依据。 凝聚共识,在线多元调解取得突破进展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创造更多依靠基层、发动群众、就地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途径和办法,是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关键所在,也是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制度的重要内容。人民法院调解平台,作为互联网+“枫桥经验”的创新举措,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打破区域、部门和层级信息壁垒,将有关部门参与社会治理、化解矛盾纠纷职能协同起来,将调解组织和调解人员等各类解纷资源集成起来,将协商、评估、调解、诉讼等解纷方式对接起来,将委派调解、司法确认、立案、速裁快审等流程贯通起来,重塑解纷格局,形成纵横联动、开放融合、集约高效的纠纷解决网络,最大限度提升解纷效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解纷需求,为百姓解忧,让正义提速,更好服务和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人民法院调解平台上线以来,截至2020年底,3502家法院全部实现与调解平台对接,调解平台应用率达100%。平台入驻调解组织32937个,调解员165333人,累计调解案件超过1360万件,平均调解时长23.33天。2020年,平台新增调解成功案件519.88万件,调解成功率65.04%。在疫情防控期间,各级人民法院通过调解平台为当事人提供不见面、一站式的“云”上解纷服务,2020年2月至4月这3个月新增音视频调解量是2019年全年的3.5倍,实现了纠纷化解不停摆、公平正义不止步。 三年来,在各部门大力支持下,全社会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更加畅通,多元解纷的活力和效能明显增强,调解组织数量、调解员数量、调解案件量、在线音视频调解量均呈逐年大幅增长态势。2018年、2019年、2020年调解组织数量分别为1264个、22014个、32937个,三年增长了25倍;调解员数量分别为13791名、85003名、165333名,三年增长近11倍;诉前调解成功的民事案件数量分别为56.8万件、145.5万件、424万件,三年增长了6.5倍;在线音视频调解数量分别为2917件、16649件、1011181件,三年增长了345.6倍。特别是2020年,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全面得到应用,平均每分钟就有66件矛盾纠纷在平台上进行调解,每天有近1.7万,也就是不到2秒钟就有一件案件成功调解在诉前。 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新收一审民事案件1313.6万件,与2019年新收一审民事案件1385.2万件相比,同比下降5.166%。同时,2019年民事案件诉前调解成功共计145.5万件,2020年该数据为424万件。2020年民事案件诉前调解成功数与一审新收民事案件量的总和,也就是实际诉到人民法院的民事案件总量达到了1737.6万件,与2019年实际诉到法院的民事案件总量(1530.7万件)相比,增加了13.5%。随着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和人民法院调解平台作用日益发挥,诉前调解成功案件越来越多,使得更多的纠纷尚未进入诉讼程序就在诉前得以化解,大量诉前调解成功案件自动履行,矛盾纠纷在基层得到有效化解,大大减轻了人民群众的诉累,充分缓和了社会矛盾冲突,有力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这是人民法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从群众的需求出发谋划工作,将人民群众是否有获得感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首要标准,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加强法律服务的具体实践,也是人民法院努力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智慧法院带来的“数字红利”,做到“人民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尽量去满足他们”的不懈探索。实践充分证明,党中央关于“将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的决策部署是正确的,各部门依托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凝聚解纷合力的措施是可行的,新时代多元共治、分层递进、集约高效解纷新模式已经基本成型,并在解决社会矛盾纠纷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多措并举,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实现提档升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大数据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在互联网时代,最高人民法院高度重视将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与线上服务相结合,运用信息技术解决传统人工手段做不了、做不好的事,通过一个平台更好地为老百姓提供一站式、菜单式解纷服务。在2020年9月召开的全国高级法院院长座谈会上,最高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周强再次要求,“充分发挥人民法院调解平台集成主渠道功能”,“不断拓展在线多元解纷辐射力”。各级人民法院按照最高法院部署要求,加快平台对接,提升应用质效,不断推动人民法院调解平台提档升级,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 一是加快平台对接,建立在线多元解纷“大超市”。在全国总工会、中国侨联、全国工商联、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国家知识产权局等部门大力支持下,联合签订证券期货、商事、涉侨、知识产权等纠纷“总对总”在线诉调对接文件,陆续与中国证监会中国投资者网、全国工商联商会调解服务平台、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金融消费纠纷调解网等实现平台对接,并完成全国总工会、中国侨联、国家发改委、中国银保监会、国家知识产权局调解组织和调解员平台入驻工作,覆盖证券期货、金融、银行保险、劳动争议、涉侨、价格争议、知识产权等专业程度较高的纠纷领域。各部门邀请的专业性行业性调解员与擅长调解婚姻家庭、物业、道交、民间借贷等传统纠纷领域的调解员共同入驻调解平台,建立专群结合、类型多样的解纷资源库,充分满足当事人各类解纷需求。去年5月,北京一中院依托最高法院与中国证监会率先建成的证券期货纠纷在线诉调对接机制,成功调解一起虚假陈述责任纠纷案件,让投资者获赔1050万元。 二是优化平台功能,形成一站式纠纷解决“供给链”。针对解纷入口分散、数据共享不畅、业务协同不足、用户体验感不好、多元解纷效能不强等问题,与中国侨联、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组成联合调研组,多次开展实地调研,听取调解员、当事人等意见建议,不断创新对接模式,优化平台功能,增加调解协议自动生成、语音识别、类案推送等智能辅助工具。加快与中国移动微法院、律师服务平台、审判流程管理系统、“道交一体化”平台、国际商事法庭“一站式”纠纷解决平台等系统对接,打通各平台之间信息壁垒,实现一个入口服务当事人和调解员,方便全流程、全时空、一站式在线开展咨询评估、音视频调解、司法确认、网上立案、一键归档等事务,让调解“掌上办”“指尖办”。 三是强化平台管理,打造诉前调解智能监管“枢纽站”。为了实现调解案件全程留痕、可视监管,下发诉前调解案件编号通知,要求各级法院对导入平台的全部诉前调解案件实现编号管理,并明确30日调解时限。规定时限内调解不成,且当事人不同意继续的,直接转入立案系统,坚决防止“伪造调解”“久调不立”等问题。同时,调解平台提供全程录音录像留痕功能,确保在线调解工作可查询、可追溯、可监管。将诉前调解成功率、诉前调解自动履行、调解员活跃度等反映调解效果的指标纳入四级法院诉讼服务质效评估体系,促进全国法院在线多元调解质效全面提升。 需求为基,全面开启在线多元调解新征程 中共中央印发的《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对“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整合基层矛盾纠纷化解资源和力量,充分发挥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作用”等作出具体部署,为人民法院进一步推动在线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指明了方向。下一步,最高人民法院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紧围绕建成“化解案件量最多、调解资源最丰富、诉调对接最顺畅、智能程度最领先、纠纷化解最高效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一站式多元解纷平台”目标,准确把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不断完善人民法院调解平台,推动在线多元解纷工作,为世界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设积累中国经验,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一是加快推动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通过人民法院调解平台集成基层自治组织以及基层网格员、调解员等全部预防化解矛盾纠纷力量,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及时排查梳理矛盾、预测预防风险,将矛盾产生的“前端”与纠纷解决的“后端”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互联互通,实现全程在线运行,形成基层矛盾纠纷源头治理网络。广泛推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从而不断提升司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效能,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打造法治引擎。 二是继续推动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在线诉调对接工作。针对矛盾纠纷易发多发领域,继续加大与中央有关部门“总对总”在线诉调对接工作,吸引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入驻调解平台,形成以人民法院调解平台为主干,道路交通、商事纠纷、证券期货、银行保险、劳动争议、网络交易、社会民生等类型化纠纷解决平台为支干,纵向贯通、横向集成、共享共用、安全可靠的在线多元解纷平台体系。 三是不断提升调解平台应用实效。加快人民法院调解平台与各地法院自建解纷平台实质性对接,做到数据联通、功能统一、业务协同,实现在线多元解纷的“一网通办”。加强跟踪调研,运行用户体验计划,让更多群众参与平台建设,更大激发解纷主体活力,提高平台内生吸引力,增强在线解决纠纷能力水平,以数字正义推动实现更高水平的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为守护人民群众美好生活传递法治温度。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审判杂志社,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和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本网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审判杂志社”。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同中国审判杂志社联系的,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