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法治的力量与温度
最高法办公厅副主任余茂玉解读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时间:2021-03-08 16:48:06 来源:新华网
3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副主任、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余茂玉接受专访,解读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并回应网民高度关注的热点话题。 用案例、事例说话 “去年10月底,最高人民法院成立报告起草组,启动报告起草工作,历经36次较大幅度修改最终定稿。”谈及今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的特点,余茂玉用一句话概括为“努力讲好有力量、有是非、有温度的新时代司法故事”。 “报告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用案例、事例说话,使用案例40余个,注重以案明德、以事明理,用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公平正义。”余茂玉告诉记者。 他说,去年报告讲述了很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法治精神的好故事。比如破解困扰群众的“扶不扶”“劝不劝”“追不追”“救不救”等问题的典型案例,引导社会成员增强公共意识、规则意识的好故事,争做法治中国好公民。 今年报告进一步讲述了许多好故事。例如,保护诚实守信,让虚假陈述者付出代价、制假售假者受到惩处、碰瓷者落入法网、诚实守信者受到激励;又如,围绕促进和谐家庭建设,会同妇联完善反家暴联动机制,依法认定未成年人直播打赏无效等生动故事。 余茂玉表示,司法审判是将“纸面上的法律”变成“现实中的法律”的重要途径。公众在一个个具体司法案件中,能够形象地感受到“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从而树立规则意识,明确行为界限,依法生产生活,预防违法犯罪,减少矛盾纠纷。 用司法的力量营造尊医重卫良好风尚 “报告高度关注医院医疗秩序和医生合法权益。”余茂玉介绍,报告提到“医”字8次,强调严惩扰医伤医犯罪,支持平安医院建设。 过去一年,人民法院出台措施保障医务人员安全、维护良好医疗秩序,严惩涉医违法犯罪行为,为医护人员和广大患者积极创造良好诊疗环境。严惩侮辱恐吓诽谤医务人员、故意撕扯医用防护装备等犯罪行为,依法保护“最美逆行者”。对暴力伤医“零容忍”,该判处重刑的坚决判处重刑,对杀害医生的孙文斌等人依法判处死刑,震慑涉医犯罪行为。 “通过一系列举措、一个个案件,用司法的力量营造尊医重卫良好风尚,为广大医务工作者专心钻研医术、安心诊断检查、放心防控救治创造良好法治环境,让一线医生护士执业有更多安全感,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余茂玉说。 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副主任余茂玉。陈杰摄 用法治呵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余茂玉介绍,过去一年,最高人民法院认真贯彻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出台加强未成年人审判工作意见,完善中国特色少年司法制度。依法严惩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对挑战法律和社会伦理底线、针对儿童犯下的各种严重罪行决不姑息、毫不手软。 他举例,报告提到的“百香果女童被害案”,虽然强奸杀害女童的被告人杨光毅自首,但其恶行严重违国法、悖天理、逆人情,性质极其严重,法院坚决依法改判并执行死刑。 “对于涉及未成年人的民事案件,法院始终优先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余茂玉说,对未成年人直播打赏这种新问题,依法认定打赏无效,直播平台全额返还打赏金,一个案件就明确了规则。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坚持教育、感化、挽救方针,最大限度帮助其回归社会。同时,宽容不等于纵容,对主观恶性深、手段残忍、屡教不改的,人民法院也要依法惩处。 除了审理案件,法院还积极延伸司法职能。 人民法院会同全国妇联、共青团中央等开展寒假关爱儿童活动,把法治安全教育送到儿童身边。组织法官走进校园、走上讲台,担任中小学法治副校长和校外法治辅导员,与《道德与法治》课老师一起集体备课,用生动的案例帮助青少年增强宪法意识和法治观念,与全社会共同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此外,人民法院自身在未成年人审判机制方面也做了一些创新。余茂玉告诉记者,近期,最高人民法院成立了少年法庭工作办公室,还在最高人民法院六个巡回法庭设立少年法庭巡回审判点,各地法院少年法庭探索圆桌审判等审判方法,让少年迷途知返,用法治呵护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基本建成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 “继全面实行立案登记制、基本解决执行难之后,又把破解诉讼难、方便群众诉讼作为重点工作。”余茂玉说。 他介绍,经过两年奋战,全国法院构建起中国特色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机制,为群众解决民商事纠纷提供菜单式、集约式、一站式服务,提供多样化纠纷解决方案和权利救济渠道。 “用通俗的话讲,多元纠纷解决就是老百姓解决矛盾纠纷的 ‘菜单库’,有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可供选择。”余茂玉说。 线上,人民法院调解平台汇聚了各类纠纷解决资源,包括3.3万个调解组织、16.5万名调解员,还有互联网法院、网上法庭、移动微法院做到了“24小时不打烊”,疫情期间网上立案、云端审判、智慧执行“大显身手”;线下,诉讼服务中心集成了调解、仲裁、立案、速裁、快审等多种解纷渠道,让老百姓“一站解纷争”,巡回审判把司法服务送到田间地头、草场牧区,送到人民群众中间。 “我们把诉讼服务中心建成法院的‘总服务台’,把12368诉讼服务热线建成法院的‘总客服’,让当事人到一个场所、在一个平台、拨一个号码就能一站式办理全部诉讼事项。”余茂玉举例介绍,100%法院建立诉讼服务中心,100%法院建立多元解纷区,大量纠纷在诉讼服务大厅通过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一站式化解。 “2020年诉讼服务中心速裁、快审案件693.3万件,平均审理周期36天,比一审民商事案件平均审理周期缩短53%。”余茂玉告诉记者。 与此同时,实现跨域立案服务全覆盖。余茂玉说,在全国四级法院及一万多个人民法庭做到全覆盖,老百姓可以就近选择家门口的法院对四级法院的案件申请跨域立案。累计提供跨域立案服务8.2万件,88.8%实现了30分钟内响应。 “人民法院一站式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人民群众可以更加方便、快捷、低成本地解决矛盾纠纷。”余茂玉表示,下一步,人民法院将健全中国特色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体系,让更多矛盾纠纷通过多样化渠道化解,让群众解决矛盾纠纷、获得权利救济、实现公平正义更加方便。 用司法的力量保护诚实守信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法治经济,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民法典的基本原则。 针对一些领域诚信缺失问题,余茂玉介绍,近年来,人民法院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助力构建诚信建设长效机制,以一个一个具体案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中华民族重信守诺的传统美德,弘扬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诚信理念、诚信文化、契约精神,推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依法治理诚信缺失问题。出台依法办理“碰瓷”违法犯罪案件意见,严惩“碰瓷”行为,让设局下套者自食恶果。对证券市场虚假陈述行为严惩不贷,该赔偿的要赔偿,触犯刑法的要入刑。依法惩治虚假诉讼,人民法院对某房地产公司捏造事实、伪造证据制造63起虚假诉讼案,顶格处罚6300万元。 促进网络空间道德建设。网络存在的虚拟性、隐匿性等特征让失信违约的成本更低,治理信息化时代的不诚信问题尤为重要。人民法院发布严惩网络犯罪指导性案例,对电信网络诈骗、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等犯罪加大惩治力度。依法惩治网络流量造假、流量劫持等谋取不正当商业利益行为,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开放司法区块链平台,支持网络著作权人通过平台提交、固定证据,预防和惩治网络抄袭。 坚持惩戒失信与褒奖诚信并重,以公正裁判激励人们讲诚实、守信用。保护守信一方合法权益,对毁约背信、制假售假、坑蒙拐骗的,依法予以制裁。建立失信名单分级分类管理、信用修复和正向激励等机制。在制度的正向激励下,去年有197万人次失信被执行人主动履行义务。区分失信与经营风险,探索个人破产、个人债务集中清理等制度,为“诚实而不幸”的创业失利者提供重生机会。 “通过一系列有力举措,让虚假陈述者付出代价、制假售假者受到惩处、碰瓷者落入法网,让诚实守信者受到激励,用司法的力量营造诚实守信好风尚。”余茂玉说。 为律师依法履职提供充分保障 “今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7次提到‘律师’,这是近年来最多的一次。”余茂玉说。 他介绍,人民法院高度关注律师执业权利保障,支持律师依法履职。其中有很多务实举措。 例如,最高人民法院会同司法部出台为律师提供一站式诉讼服务的意见,研发上线人民法院律师服务平台,为律师提供案件开庭排期避让提醒等35项在线服务。各级法院依托律师服务平台、诉讼服务大厅、12368诉讼服务热线等立体化渠道,方便律师参与诉讼活动。 他还表示,“新的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通过具体制度设计,充分保障律师依法履行职责,对作为证据向人民法院移送的讯问录音录像,准许辩护律师查阅,切实保障查阅权。” 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副主任余茂玉。陈杰摄 自2004年来,法院受理案件数为何首次下降 余茂玉表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矛盾纠纷的数量不断增加,法院审理案件特别是民商事案件持续较快增长,这是世界各国法院普遍面临的难题。 “一站式多元解纷”成为破解难题的一把钥匙。 “老百姓有了矛盾纠纷,除了提起诉讼外,还可以选择调解、仲裁等方式解决。”他告诉记者,人民法院推进一站式多元解纷,建设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就是要把这些解纷方式集成起来,为老百姓提供菜单式、集约式、一站式解纷服务,为来到法院希望解决纠纷的当事人提供多种类多层次的纠纷解决方案,让人民群众打官司、办理诉讼事务“只进一个门,最多跑一次”。 2020年,进入法院的纠纷实际上增长了13.5%,但通过诉前调解等方式成功化解424万件,同比增加191%。“大量纠纷在立案受理前就化解了,所以进入诉讼程序的民商事案件减少了71.6万件,这正是各级法院受理案件数下降的主要原因”,余茂玉说。 人民法院推进一站式建设的出发点是为了更好服务人民群众,便利人民群众诉讼,更加高效地实现公平正义。在各级党委领导下,各方面共同努力,大力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抓前端、治未病,促进了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多元化解。 数据显示,自2004年以来,人民法院受理案件数持续增长,先后在2008年、2016年、2019年突破1000万件、2000万件、3000万件关口,2020年实现首次下降。特别是民商事案件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15年后,出现了首次下降。 余茂玉告诉记者,“通过一站式建设的成效,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中国法院不仅是案件的审理者,更是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方案的提供者。人民法院总是尽可能地、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司法需求,这充分体现了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 以改革和科技促进提升审判执行质效 “审判执行质效直接关乎老百姓对司法的获得感乃至对法治的信赖。”余茂玉介绍,人民法院坚持“一体两翼”工作思路,以审判执行工作为主体,以司法体制改革和智慧法院建设作为“车之两轮、鸟之双翼”,推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提高司法质量、效率和公信力。 ——以制度改革提质增效。去年以来,人民法院深化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让法官集中精力尽好责、办好案;健全审判权责清单制度,压实院庭长审判监督管理职责,加强对涉及群体性纠纷、疑难复杂案件等“四类案件”监管;健全统一法律适用标准机制,完善法律适用分歧解决机制;在15个省区市的305个法院开展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试点,坚持简化程序不减权利、提高效率不损质量。 ——以科技变革提质增效。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科技在司法领域深度应用,电子诉讼平台、庭审语音识别、类案智能推送、网络执行查控等系统广泛运用,为公正司法提档加速注入强劲动力;北京、杭州、广州互联网法院,为全球互联网法治发展积极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以科学管理提质增效。推行新型审判权力运行监督管理机制,实现全程实时动态监管。建成大数据平台,汇聚全国法院数亿条审判执行数据,极大方便科学调配审判资源。通过司法解释、指导性案例、典型案例强化监督指导,确保案件质量。 ——以过硬队伍提质增效。树立新时代正确司法理念,兼顾国法天理人情,尊重人民群众朴素的公平正义观。以严管厚爱激励履职担当,以廉洁司法确保公正司法,教育引导广大干警把审判执行作为沉甸甸的政治责任、法律责任、社会责任。 余茂玉说,“人民法院较好完成‘十三五’规划建议确定的目标任务,为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作出积极贡献,这些都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在人民法院的生动实践”。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审判杂志社,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和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本网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审判杂志社”。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同中国审判杂志社联系的,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