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在线投稿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2025-04-04
星期五
 当前位置:首页 >> 理事会 >> 特色工作 >> 正文
北京二中院特色工作亮点纷呈
时间:2014-08-12 11:37:19        来源: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

近年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在市委、市委政法委和最高法院、市高级法院的正确领导和指导下,紧紧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工作目标,认真履行审判职能,积极推进管理创新,切实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审判质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亮点,多项工作获得国家级荣誉,先后被评为“全国法院文化建设示范单位”、全国法院“司法公开示范单位”、“全国法院‘两评查’活动先进单位”、“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被北京高院评为“北京市先进法院”、“首都文明单位标兵”、“北京市模范法院”。集中清理执行积案、文明单位创建、法官培训、学术研讨、共青团、党建等多项工作位列全市先进。

一是司法为民实现跃升发展,服务职能更加延伸。以“周瑞生司法为民先锋号”为引领,以“法律大篷车”为载体,通过巡回就审、流动课堂等形式,将法制宣传与互动的场所拓宽至田间地头、厂矿企业、校园社区,为广大民众提供个性化、亲情化的普法宣传,使百姓在增长法律知识、强化守法意识的同时,感受到司法的温暖。

二是诉权保障机制更加完善。构建包括“立案异议复核机制”、“诉权协商机制”和“司法民主化机制”的全流程诉权保障机制。立案异议复查机制是指当事人对立案审查一次性告知及立案审查结论有异议的,可以通过初始接待、初步核查、值班法官复查、主管庭长审核、庭长复核和庭务会研究六个复查环节,申请递进式复查,由立案庭庭务会对其异议作出最终审查结论,并向当事人进行书面告知。诉权行使方式协商机制是指民事诉讼中在不违反程序法强制性规定的前提下,由法院与当事人就审理时间、审理地点、诉讼材料送达方式、审理方式、调解期限、举证期限等十项内容协商确定当事人诉讼权利的行使方式。司法民主化工作机制旨在通过采取发放征询单、开展公众开放周、充分运用科技手段便利当事人等方式提高当事人对司法程序的参与度,保障当事人在诉讼内外的各项权益。

三是均衡结案全面深入推进。均衡结案实现四个转变,一是从“突击结案”转向“按月均衡”,将年底结案压力强制分解到全年各月。二是从“强制张弛”转向“适度自由”,增强审判人员对于结案节奏的控制能力。三是从“整体均衡”转向“一、二审同步均衡”,将均衡结案工作向疑难复杂案件、一审案件推进。四是从“率均衡”转向“度均衡”,实现各月结案数量的基本均衡。

四是“个十百千”工作卓有成效。通过开辟一个审判问题公开专栏,开展十场观摩示范庭,开门纳谏听取百案当事人意见,开办千份裁判文书展评活动,起到了自我督促、自我警醒的目的,实现了庭审驾驭、引导举证质证、当庭认证、指挥法庭辩论、应急处变等五个示范,强化了审判人员的说理意识,增加了司法能力,提升了审判质效。

五是大力推行五梯次调解模式。在知识产权案件审判中,实行承办法官主导调解,书记员在承办法官指导下辅助调解,专家型人民陪审员运用专业知识加强调解,审判长及合议庭成员力促调解,庭长、院长对涉诉信访案件、疑难复杂案件及有重大影响案件指导调解,积极从不同角度发挥好审判人员的不同调解作用,形成了全员参与的“五梯次”调解机制。

六是率先推出分段集约执行机制。将执行工作各环节进行细分,划分为执行启动、制作法律文书、执行财产查找、执行财产查封、执行财产变现、执行结案等环节和节点,具体执行人员不再对个案执行的全程负责,执行法官仅是相对固定地承办执行案件,重点是以所有执行案件的执行环节为中心搭建执行机构,配置执行人员。以执行各环节专业化、集约化的分工和工作方式,集全体之力,实现所有案件的立体交叉执行。

七是定期开展“法官大讲堂”。为提高审判队伍的司法能力和水平,传承优秀审判经验,实现审判经验共享、审判技能共用、审判质效共同提升的目的,定期开展“法官大讲堂”活动。授课由院、庭领导和资深法官、业务骨干或在某一方面具有较深造诣的法官进行。授课主题包括审判思路、调解思路、裁判方法、办案技巧、法律学习等。

八是调研宣传取得持续发展。全力做好调研决策支撑。起草形成本院“司法能力建设五年规划”,“司法公信”课题中标最高法院审判理论重大课题等。朱江院长主持的《有理有据胜诉机制》调研报告荣获首都首届优秀法学成果一等奖等奖项。全力做好基础宣传,大力开展网络直播,做好热点案件报道,积极策划亮点工作报道。开通“与法同行”官方微博,做好舆情专报,完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连续8年荣获“北京市法院调研成果一等奖”。连续14年荣获市法院“新闻宣传工作先进单位”。曾两度被最高院评为“全国法院调研先进单位”。2013年被人民法院报社、中国法院网评为“2013年度网络宣传先进单位”。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审判杂志社,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和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本网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审判杂志社”。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同中国审判杂志社联系的,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不良信息举报  |  投稿信箱  

关注《中国审判》
Copyright © 2012-2025 www.chinatrial.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编:100745 联系电话:010-67550550/67550645 杂志社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2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6485号 | 京ICP备 13051393号-1
《中国审判》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