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在线投稿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2024-11-23
星期六
 当前位置:首页 >> 法院文化 >> 文学 >> 散文 >> 正文
雨意浓时情难尽
时间:2014-08-13 14:37:16    作者:刘建民    来源:柳州市柳南区人民法院

早晨起床,打开窗子一看,发现树叶上的绿意,似乎像液体一样流动起来,对面的墙角边,一只硕大的蜗牛,正背着自己重重的壳,一步一步地的往上爬。哦,原来下雨了,是那种如织如缕,似烟似雾的雨。这样的雨,无疑是属于抒情的,它无遮挡的将愁绪和思念,凝成透明、微凉的雨珠,飘洒进怀旧、念远的心里。

家乡大圩镇的夜雨,应该是另一种情趣。淅淅沥沥,“空阶滴到明”后,明清时期的青石板的小街,雨洗涤得青石愈显其青。所谓青瓦屋顶,其实已在岁月里陈旧,而变成了黑瓦,一片密匝匝的民居散漫的铺展开去,仿佛细雨中的一幅水墨画。瓦片似乎是专为雨滴而设置的乐器——平日里它们总是一言不发,一旦雨滴接踵而至,瓦的音乐就奏响了。那声音像极了古筝,清脆,且韵味十足,在黑夜里向四面八方弥漫。也许是自己生于乡野的缘故,对于大自然的细雨,最为敏感,也满怀感激。白居易《夜雨》诗中“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所描绘的那种雨,未免太大了一点,且过于张扬恣肆,这雨意是不适宜供人享用的。

雨丝最能扯动昔日的情思,雨声也最易叩响感情的门环。作为男子,我时常把雨声想像成顾盼生辉的少女在舞蹈,她们的舞步时而齐整,时而凌乱,时而轻盈,时而沉重,传出变化多端的情感体验。我曾经长久的站在雨中,没穿雨衣,也不戴斗笠,就那么光着脑袋看雨丝像千万枚羽箭向我袭来。我甚至将双手合掌,伸向雨中,耐心等待,看手心里的水一点点积聚起来,让我可以自饮,让我可以赠人,赠给我所思念的人。原来这雨丝就是情丝,斩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是雨使人变得敏感而脆弱,多情而感伤。

也是在这样一个雨后,也是在这似曾相识的情境,我人生中拥有的第一枝钢笔却丢失在乡间的小路上了。许多年后,我才悟出这原来是一种吉兆。那枝遗落在草丛和泥土中的笔,吸足了泥土的气息,草木的气息,天地之间的灵气,在我如今的笔中化作清澈透亮的涓涓细流淌出来,使我的创作灵感不至于变得干涸。正是用那枝笔,我写下了少年时代最初的稚嫩文字。那些文字,现在当然早已湮没于时光,在人生的变迁中荡然无存。但我曾经怀着一颗怎样的痴心,长久地凝视着写在纸上的文字,看新鲜的墨汁渐渐干燥,颜色也由蓝而黑,终于变成一种固定的、经久不褪的东西,成为内在生命的一种呈现形式。家乡水平如镜的方块形稻田和那些方格的稿笺存在着某种相似性,弯腰于稻田和俯身于稿笺,从本质上讲,都是一种呕心沥血的耕耘,但我最终选择了稿笺而不是稻田来消磨我漫长的一生,却并非出于偶然,倒更像是天意注定。如今我对于遗失的那枝钢笔,怀着的不是惋惜而是感激之情了。我知道,一个有思想人仅仅靠吸取墨水是写不出任何有生命的作品的。

夜雨过后,时光的美丽在黎明时分变得具体可感,变成光与色,变成雅的鸟语和俗的鸡鸣。我喜欢做个早起的人,在东方欲白的时候就开始洒扫我的庭院(假如我真有一座庭院的话),在树下舞剑,用晨露研磨,在一片鸡鸣声中将《诗经》高声的吟唱:“鸡既鸣矣,朝既盈矣”、“东方明矣,朝既昌矣”。借助渐亮的曙色,一个当代文艺青年就这样怀想起遥远的古代和那些踏露早起的人们。

赏雨,就是倾听灵魂的对话,体验真情的奔泻,期待心灵的遥相呼应,感受年华的淙淙流淌。许多细腻的感情都会随着雨珠落地,裂溅开来,历历在目却又模糊不清。二十九载青丝长,正宜散发弄扁舟。当我在键盘上敲下以上文字的时候,脑海里早已浮现出许许多多感动的人和难忘的事。早就想写点文字,对那些长期以来关心我、支持我、鼓励并指导我成长的人们,表示感谢。当我的思绪随着指尖流动的时候,情感便顷刻而至,真真切切。据我所知,咱们中国还没有一个类似于“感恩节”的日子可以直截了当的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在这里,我索性“拿来主义”,借过来丰富一下我们的感情。任何一个人在其成长过程中,总会有那么些“贵人”,对他的成长、奋斗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起码,我想我就是这样的,我将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生命里出现的那些“贵人”。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审判杂志社,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和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本网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审判杂志社”。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同中国审判杂志社联系的,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不良信息举报  |  投稿信箱  

关注《中国审判》
Copyright © 2012-2024 www.chinatrial.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编:100745 联系电话:010-67550550/67550645 杂志社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2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6485号 | 京ICP备 13051393号-1
《中国审判》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