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在线投稿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2024-11-23
星期六
 当前位置:首页 >> 法院文化 >> 文学 >> 散文 >> 正文
小品青年
时间:2014-08-13 14:52:15    作者:刘建民    来源:柳州市柳南区人民法院

喜欢伫立于繁杂热闹的街心,望着熙熙攘攘的行人,真实的感应到生活气息,让沉寂的心重新跳跃起来,迷失的信念回归正轨。

是的,青年人是不该萎靡不振、一蹶不起的。尽管年轻就是足够的资本——精力旺盛,岁月漫长,前途无量,容易脱胎换骨改变样子。总之,可能性很多。可能多,倚仗也就大,所以青年人“狂”。“狂”没有错,是年轻人的专利,有“年少轻狂”词语佐证。但是,像一切时代一切社会一样,掌控中国命运的多数是些老年人和中年人,特别是中年人。老年人在衰退,是过去;青年人还幼稚,是将来;占有现在的只是中年人。中年人凭借自己的学识,经验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有为”青年,因而制定切近典型的标准,不准许超越雷池半步。要知道,青年人思想活跃、理想远大,不会甘心在理想还未疲倦的时候被条条框框所束缚,所以总是在挣扎,在憧憬海阔天空的境界。不要责怪青年人的激与狂,那里面蕴藏的力量足以撼天动地。自从青年人发现了自己,发现了这个群体,发现了自己和群体的力量,便注定将有一番作为。他们不仅仅要做祖父母的孙子,父母的儿子,社会的小孩子,更要做时代名副其实的主人。

按理说,青年人现在处于无权、无钱和无地位的阶段,却希冀理想的实现能一帆风顺,坦荡如砥,这未必能如愿。尽管他们也为之不懈奋斗,只是计划远没有变化快,不能未雨绸缪罢了。可是,青年人终究是耐不住寂寞的,他们毫不保留的投入生活、投入学习、投入爱情、投入事业、投入社会。即使生活依然艰难,学习遥遥无期,爱情隐隐约约,事业明明暗暗,社会诸多不公,但他们也尽力尽情尽兴尽一切可能去争取一切可以争取到也应该争取到的东西。这一点,谁也不曾质疑。也许未能留名青史,但至少对得起自己的光阴;也许未能立德立功立言,但至少充分发挥自己一生的能量;也许付出的诸多的努力未有成绩,但至少可以说人生了无遗憾。全力已赴是青年人燃烧激情的光芒,那光芒有多闪烁,照涉的范围有多宽袤,我们姑且不论。我们看重的是参与,是投入,是一种信念。胜固可喜,败亦犹荣,只要尽了力,即使是失败者,流出的眼泪也是滚烫的、有分量的。

我并没有笼统的赞成青年“全优说”,十全十美是不可能达到的境界。譬如,这个时代,老练的青年也不少。老练只是工于自谋,到了临大事、决大疑,似乎又见得稚嫩。青年人还不足以托付大事,需要历练,“玉不琢,不成器”便是这个道理。如果青年人饱满的精神只用于改进自己物质生活条件,那么就有了骄奢淫逸、无所不为、有利无义、有我无人的类型。这是青年人中的“悲哀者”,为我们同代人所不齿。

纵观社会,就业压力大,不公平不和谐现象屡见不鲜。青年人有想法,自有他们的道理,岂可怪哉?他们爱讽刺,冷嘲热骂,只是宣泄内心的不满和不快,难道有错。他们当然知道“路是脚踏实地走出来的,问题也要一步一步的解决”的道理,所以他们忍耐了,并寻求破解之法。有时候他们也在想,也许是让现实笼罩住了,伸不出头、张不开眼,只模糊的看到眼前。他们不曾孤立,只是眼界有限,看得没有那么深,那么远罢了。如能拓宽视野,也许会将自己放大些,“井底之蛙”亦将离他们远去。

青年人要的是理想主义的光辉,不要理想主义的偏执与狂妄自大。单纯的务实易于走向平庸,人的素质越高就越难忍受平庸。所以,求真、进取、坚忍是青年一代应当具备的品性。现如今在中国信息产业上崛起的新贵们,不正是我们引以为荣的80年代后吗?只有他们才能堪称青年人的典范。

不管社会如何变迁,青年人的命运由自己掌控。我们不做天上的风筝,任人摆布,“听天由命”这个词将被从脑海中剔除掉。在人生的舞台上,如果你一上来就不成样子,无志气、无作为,不学习、不努力,意志薄弱、心胸狭窄,企图侥幸却又愤愤不平,那么等待你的结果只是一事无成,仅此而已。这样的话,谁能纠正?谁能弥补?谁又能同情?

迷茫的我伫立街头,想到了上面的话语;重燃信心的我奋笔疾书,写下了《小品青年》。希望广大年青人与我共勉,不要虚度了人生中最光辉的年华。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审判杂志社,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和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本网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审判杂志社”。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同中国审判杂志社联系的,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不良信息举报  |  投稿信箱  

关注《中国审判》
Copyright © 2012-2024 www.chinatrial.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编:100745 联系电话:010-67550550/67550645 杂志社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2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6485号 | 京ICP备 13051393号-1
《中国审判》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