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二十大代表履职风采 | 彭秋香:以高质量司法走好新的赶考之路

彭秋香 中国审判
2023年01月12日 00:40
图片

点击上方“中国审判”可以订阅哦!

文 | 彭秋香

图片


彭秋香,女,汉族,中共党员,1979年6月出生,广东高州人,广东省信宜市人民法院民事审判一庭庭长、一级法官。曾荣获“全国优秀法官”“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作为一名普通党员和基层法官,我能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并参加我们党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盛会,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作报告,并按要求完成大会各项议程任务,感到无比光荣与自豪。


“法治”,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高频词,整篇报告都贯穿着法治思维、法治精神。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总结过去十年的伟大成就时指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快建设,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更为坚实,法治中国建设开创新局面。这些历史性成就的取得,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正确领导法治中国建设的结果,是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定“四个自信”的结果。作为一名基层法官,我从事了18年的基层审判工作,亲身见证了法治发展之路:从爬山涉水送达材料,到“送达组+信息化手段”提高送达效率,采取上门送达和电子送达等方法,满足不同群体的司法需求;从山区群众耗费三四个小时到法院办事,到群众可以在“家门口”选择人民法庭,或者到司法惠民服务中心通过远程视频办事;还有庭审方式的改革、巡回办案点的建设、裁判文书制作的简化等,这些都是法治中国的成长印迹。我相信,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中国法治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此外,党的二十大报告还首次单独把法治建设作为专章论述、专门部署,对“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发出“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的前进号令,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法治工作的高度重视,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新的赶考路上答好法治答卷的毅力和决心。


人民法院作为党领导下的国家审判机关,肩负着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职责:首先,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信心决心。党的二十大报告阐释了全面依法治国在全局工作中的坐标定位,明确了新时代法治建设的总体要求,这具有纲举目张的重要作用。我们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确保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行稳致远。其次,要积极参与法治政府建设、法治社会建设。法治政府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在工作中,要主动融入大局、能动司法、精准服务,强化府院联动,提高政府重大行政决策规范化法治化水平,切实解决群众关切的法治领域“急难愁盼”问题,协助政府加强基层法治基础建设。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在工作中,要弘扬法治精神、树牢法治思想,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运用法律方法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群众法治观念,推动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对于人民法院而言,严格公正司法,是这场新时代“法治”赶考路上的必答题。如何做到严格公正司法,作为一名基层法官,我认为要紧紧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目标,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工作主线,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始终坚持人民至上。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厚植为民情怀,以更优质的司法服务践行司法为民宗旨;要坚持深入宣传贯彻、正确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全力办好婚姻家庭、劳动争议等涉民生案件,持续优化“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司法救助,在维护正义、救济权利、保障安全、优化服务等方面加大司法供给,织密织牢涉民生领域司法保障网;要坚持立足茂名农业大市实际需求,不断总结提高涉农审判水平,突出运用法理人情相融方法,妥善调处农村婚姻家事等矛盾纠纷,为乡村振兴创造和谐稳定环境。


二是坚持严格公正司法,聚焦“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这一重要部署,牢记“100-1=0”的道理,坚守审判质量生命线,把每一个案件都当作“天大的事”。要尊重审判规律,处理好质量与效率的关系;要保障权利实现,处理好程序与实体的关系;要注重社会效果,处理好个案与整体的关系,坚持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实现个案公正与整体公正、法律公正与社会公正相统一。


三是坚持发挥裁判引领作用。在办案过程中,既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也要准确把握社会心态、群众情绪,全面贯彻《关于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裁判文书释法说理的指导意见》等规范性文件,把严格司法与柔性司法结合起来。同时,持续把家事审判放在为群众办实事和社会治理大局中统筹推进,将修复性司法理念贯穿审判全过程,并用有力量、有是非、有温度的判决回应群众的期待。此外,要探索建立涉老年人婚姻家庭、侵权等矛盾纠纷的预警、排查、调解机制,坚决打击整治养老诈骗犯罪,加强对涉案未成年人的心理疏导、判后回访工作,为老年人、未成年人等特殊困难群体提供更为精准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四是全面提升司法能力水平。法院工作是政治性很强的业务工作,也是业务性很强的政治工作。专业化建设要突出实战、实用、实效导向,全面提升法律政策运用能力、防控风险能力、群众工作能力、科技应用能力、舆论引导能力。要坚持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既要义正辞严讲清“法理”,又要循循善诱讲明“事理”、感同身受讲透“情理”,让当事人胜败皆明、心服口服。要主动融入基层治理大格局,主动对接参与网格化治理,推动矛盾纠纷就地发现、就地调处、就地化解。同时,加大普法宣传力度,积极推动和引导群众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靠法,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人民有所呼,司法有所应。今后,我将以“再赶考”的姿态继续砥砺前行,把党的“好声音”及时、准确地传递到群众中间,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到审判工作中,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以高质量司法向党和人民提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本期封面及目录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中国审判》杂志2022年第23期

中国审判新闻半月刊·总第309期


(关注“中国审判”微信号,获取更多精彩资讯)

编辑/孙敏

图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审判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