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在线投稿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2025-04-29
星期二
 当前位置:首页 >> 视点 >> 简讯 >> 正文
无袍法官 同促公正
时间:2025-01-02 10:28:54    作者:白龙飞    

最高法召开党组会研究加强人民陪审员工作  强调  

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  充分发挥人民陪审员作用

人民陪审员制度是人民司法的优良传统,是人民法院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生动实践。人民陪审员法实施6年多来,取得了怎样的成效?如何有效解决“工陪矛盾”等制约人民陪审员作用发挥的突出问题,让法官与“无袍法官”共同维护公平正义?2024年12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党组会,听取人民陪审员工作情况汇报,研究部署进一步加强人民陪审员工作的思路举措。最高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张军主持会议。

据了解,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推进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作出重要部署。2018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人民陪审员法,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人民陪审员制度的专门法律。6年多来,人民法院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与司法行政机关等单位形成工作合力,共同落实法律规定,完善配套制度,确保人民陪审员选任、参审等工作平稳有序开展。目前,全国法院共有人民陪审员34万余人,比2013年扩大了3倍,性别比例、职业分布、年龄结构更加均衡、合理,广泛性和代表性进一步增强。人民陪审员共参审案件超过1400万件。很多人民陪审员在促进矛盾纠纷实质化解、妥善审理社会影响重大的案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人民陪审员制度已经成为保障人民群众有序参与、有效监督司法的重要制度,成为人民法院弘扬司法民主、促进司法公开、维护司法公正、增强司法公信的有力保证。

会议指出,要从政治上认识和把握人民陪审员制度的重要意义,做实“从政治上看、从法治上办”。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立法都是在党的领导下推进落实的,人民陪审员参审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陪审员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法院落实人民陪审员制度,就是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落到实处。要始终牢牢坚持党的领导,积极争取有关方面支持,形成落实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工作合力。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落实随机抽选、实质参审等要求,真正在审判工作中充分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要把人民陪审员参审与法治宣传工作结合起来,强化普法宣传,提升司法公信,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理解,厚植党的执政根基。

会议指出,要突出问题导向,进一步贯彻实施好人民陪审员法。要加强调研,积极听取各方面意见,研究分析影响人民陪审员制度落实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在党的领导下与有关方面共同促进解决。要总结推广各地法院落实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好经验好做法,评选发布人民陪审员参审典型案例,形成示范、引领。要针对人民陪审员选任、参审等工作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及时筛选参考案例入库,下发工作提示,明确规则要求,推动人民陪审员工作依法规范有序开展,更充分发挥人民陪审员作用。

会议还研究了最高法党组年度民主生活会相关工作,要求严格落实党中央要求,结合巩固深化党纪学习教育成果,认真查摆突出问题,广泛听取意见,深刻检视反思,严肃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狠抓问题整改,确保民主生活会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最高法党组副书记、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院长邓修明,党组成员、副院长贺小荣,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李成林,党组成员、副院长茅仲华、沈亮、李勇出席会议。最高法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刘贵祥、王淑梅,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列席会议。


【关闭】 【打印】 【纠错】  [责任编辑:张春波]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审判杂志社,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和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本网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审判杂志社”。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同中国审判杂志社联系的,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不良信息举报  |  投稿信箱  

关注《中国审判》
Copyright © 2012-2025 www.chinatrial.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编:100745 联系电话:010-67550550/67550645 杂志社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2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6485号 | 京ICP备 13051393号-1
《中国审判》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