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光:渤海湾畔的铿锵玫瑰
时间:2014-09-16 15:23:02 作者:张之库 李丹丹
![]() 孙光,1974年2月生,国际法学博士。1997年从大连海事大学毕业后进入法院工作,历任书记员、审判员、海商庭副庭长,现任大连海事法院海商庭庭长。曾获得“全国法院先进个人”、“全国海事审判先进个人”、“辽宁省十大优秀法官” 等荣誉称号。在法院工作的17年中,同时进入法院的同事许多都已另奔前程,但是孙光却一直坚守在审判一线。 从鸭绿江口至山海关,在中国北部2920多公里海岸线上,每天都有众多船舶停靠或远行。它们带来了世界最前沿的信息和技术,也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望。但是,在这频繁的贸易往来之中,也难免产生纠纷与矛盾。 大连海事法院坐落在这条海岸线上的渤海湾畔,这里的法官们常年默默地守护着这片土地上所有的繁华与梦想、和谐与安宁,孙光就是其中的一员。 担起职业法官的尊荣 1997年,刚从大连海事大学毕业的孙光通过考试,进入大连海事法院工作。审理海事案件看似“高端”——国内外知名企业会不时地出现在卷宗上,名声在外的律师或专家们带着助手在法庭上据理力争的场面也并不鲜见。而事实上,海事审判中有大量涉外、疑难案件没有判例可循,审理难度颇大。但是,这位喜欢梳短发、工作时经常是小跑着完成的法官,用自己的行动努力担起中国职业法官的尊荣。 2006年7月15日,在一场暴风雨中,停靠在大连某港口的“伟大联盟”货 轮发生断缆事故。该船所属的马绍尔群岛共和国罗依尔油轮公司被港口公司告上法庭。法院一审判决原告胜诉。拿到判决书后,被告律师失望地说:“断缆本身就是码头的责任,赔偿却要我们付,真没想到结果会是这样。”案子上诉后,辽宁高院发回重审。该案一头系着中国企业的利益,一头关乎外国企业对中国法律的评价,最终这个难题落到了专啃“硬骨头”的孙光身上。 孙光对一审、二审所有的证据与裁判依据进行仔细研究,甚至将事故发生当天的具体天气情况、气象台是否有风暴预报、当事人是否做好抵御台风准备等细小的事项都一一查证。 通过对证据的认真整理,孙光认为船方在海水浪大的情况下,没有及时对缆绳进行检查造成断缆,应当对断缆承担责任。但是对于港口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其它轮船滞期费等赔偿要求,孙光在逐个论证后认为,这些是天气原因以及原告“插入计划外船舶”造成的损失。由此,她下达了不予赔偿的判决,并最终得到了当事双方的认可。 海事审判对专业素养要求高,为此,孙光从来没有放慢过钻研的脚步。进入 法院后,孙光先后攻读了国际法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有多篇学术论文发表。2009年6月4日,在海洋污染责任与政策国际研讨会上,孙光以中国法官的身份出现在演讲台前。她以《影响海洋油污司法鉴定的因素和解决措 施》为题,用流利的英语作了交流发言,得到来自美国、日本等国家参会人员的认可。2014年6月,她的独著书《海事诉讼典型热点案件与审判方法》正式出版。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审判杂志社,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和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本网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审判杂志社”。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同中国审判杂志社联系的,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