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在线投稿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2025-04-20
星期天
 当前位置:首页 >> 观点 >> 法官论坛 >> 正文
法官的人生储蓄什么
时间:2014-03-19 11:26:49    作者:王维永    来源:重庆市奉节县人民法院

高格、龚雪莲主编之《人生哲理枕边书大全集》,收录了作者雁鸣的短文《储蓄人生》(以下简称《雁文》)。《雁文》开篇谈到:“人们在吃饱穿暖之后,知道了要储畜,以便在需要的时候支取它,借助它走出困境。每当我清点一张张不大但令人鼓舞的存单时,心里就有一种感悟:人生不也是储蓄吗?”紧接着,《雁文》谈及了人生应储蓄4种东西:友情、亲情、爱情和学识。

《雁文》所论十分独到、精辟且富哲理,令人回味无穷。受其启发,笔者突然联想到共和国的法官群体,法官的人生储蓄什么呢?在笔者看来,法官中是很少有人去储蓄钱的,至少基层法官是这样,笔者在30多年法官生涯中就从未有过存单。因为法官的收入仅能解决几口之家的温饱问题,甚至用了上月没下月,存钱对他们来说仅是一种奢望。愚以为,法官的人生除了储蓄《雁文》所说的常人应有的友情、亲情、爱情和学识外,还应当储蓄一种更为可贵的东西,那就是忠诚。受《雁文》之启示,提出如下见解:

储蓄友情——友情是一种广度

《雁文》认为,友情也是人生一笔受益匪浅的储蓄,因为这种储蓄是患难之中的倾囊相助, 错误路上的逆耳忠言,是跌倒时一把真诚的搀扶,是痛苦时抹去泪水的一缕春风。此说实乃至理之论,怡到好处,揭示了真挚友情的内涵与力量。马克思说:“友谊需要忠诚去播种,热情去灌溉,原则去培养,谅解去护理。”阐明了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对待友情的立场、态度、原则与方法。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反映着一种和谐的社会关系,是客观实际的产物。有的是“益友”,有的则是“损友”,有的友情如长青松柏,有的不过昙花一现。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和鲍叔牙,二人合伙经商,管仲往往多取,鲍叔牙不认为贪,知他家穷;作战之时管仲三战三败逃,鲍叔牙不认为怯,知他忧念家母;管仲三次出仕被逐,鲍叔牙不以为肖,知他因时运失势。后来鲍叔牙在齐桓公门下显达,极力荐举管仲为相,位在己上。两人同心辅政,始终如一。管仲得以展示才能,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管仲叹曰:“生我者父母,识我者鲍叔也。”因之,“管鲍之交”成为历代之美谈。法官的友情,对内应当基于共同理想、共同利益、共同目标、共同荣辱建立纯洁而真挚之友谊,政治上互相关心,品行上互相提醒,工作上互相促进,学问上互相交流,生活上相互关照;对外则强调慎友慎行,即交友要慎重,防止上当入套;处事要谨慎,约束业外活动,任何时候无损法官的职业形象。

储蓄亲情——亲情是一种深度

古人云:易得者田地,难得者兄弟;至亲者爹娘,至爱者夫妻。这是对亲情的形象阐释。亲情中最深沉的爱莫过于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子女对父母的爱所不能相提并论的;而父母对子女的爱中,又数母爱更无私,更伟大。收入《人生哲理枕边书大全集》中作者华淑敏的《母爱》一文,讲述了老猎人告诉作者的一个真实的故事:一次老猎人持枪追撵一只母狼及两只小狼崽,因小狼崽跑得太慢,老猎人快要靠近时,母狼迅速将小狼崽藏在一堆驼粪里,然后拼命朝反方向跑,以一死挽回了孩子的生存。”编者对这一故事给出的评语是:“母爱是人世间最让人感动的情感,它能经受得住最严酷的考验——母子不能两全的时候,母亲会选择牺牲自己。这就是母亲的胸怀,这就是母爱的力量。”元代名臣张养浩在其所著的《为政忠告》中说:“赤子之生,无有知识,然母之者常先意得其所欲焉。其理无他,诚然而已矣。诚生爱,爱生智。惟其诚,故爱无不周;惟其爱,故智无不及。”其意用今天的话是说,婴儿初降之时,对事物没有认识,但是他的母亲常常能够很快领会他要什么。这里没有别的理由,只是真心实意的爱而已。真心产生母爱,母爱产生智慧。正是因为真心,所以母爱没有不周到的;正是因为爱,所以智慧没有达不到的。我们的法官也是父母养大的,我们的法官对父母的养育之恩的报答与孝敬应当高于一般民众,因为法官属于特殊群体。法官在审理瞻养案件、继承案件时,本身也在接受尊敬与孝顺老人的道德教育;在批评他人不尽孝道时,实际也在检视和反省自己。在笔者看来,一个不尽孝道的人,根本没有资格当法官。

储蓄爱情——爱情是一种纯度

李大钊同志说:“两性相爱,是人生最重要的部分。应该保持它的自由、神圣、纯洁崇高,不可强制它,侮辱它,压抑它,使它在人间社会丧失了优美的价值。”这表明,爱情从本质上讲应当是纯洁而崇高的,爱情的优美价值在于它的纯度。这种纯度的基石是互信互爱,足可抵御任何杂质的侵入。列宁和克鲁普斯卡娅,在茫茫的西伯利亚流放地决定共同生活时,曾约定两条:第一、任何时候决不盘问对方;第二、决不隐瞒对对方的看法。表明了双方之间的完全尊重与信任。笔者认为,社会以家庭为细胞,家庭以婚姻为纽带,婚姻以感情为基础,感情以互爱为前提。笔者曾从事过较长时间的民事审判,接触的婚姻家庭纠纷也比较多。笔者研究发现,我国自“50婚姻法”施行到80年代的大跨度中,我国婚姻的保守型状态,使我国婚姻家庭在30年里相当稳定和谐,尽管经过公私合营,社会主义改造,三反五反及反右、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以及“文革”时期的痛苦经历,但在建国60多年中离婚率是最低的,成为我国婚姻家庭稳定的“黄金时期”。而“80婚姻法”到2001年修改婚姻法的20年中,情况大变,婚姻家庭动荡不安,家庭暴力和婚外性行为成为动摇我国婚姻家庭制度的两大顽症。之后的10多年情况更遭,离婚率猛增,仅2011年的一季度我国就有46.5万夫妻离婚,平均每天有5000多个家庭解体,这些数字中也有我们的少数法官。爱情一旦出现杂质,必然降低纯度。古人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连一个家庭都治理不好,何谈治理国家?这是值得反思的。

储蓄学识——学识是一种厚度

爱因斯坦在其《人是为了别人而活着》的短文中说:“从日常生活观点看,有件事情我们是肯定知道的,那就是人在这个世界上是为了别人而活着——尤其是为了那些我们自身幸福寄托在他们的微笑和福祉之上的人们,以及那些由于同情之感而使我们同他们的命运联系起来的人们。”在笔者看来,科学家为了别人而活着,靠的是科学上的学识为人类谋幸福,爱因斯坦就是这样的一类伟人。而政治家、思想家、革命家靠的是先进的理论和思想指引人类走向光明,马克思就是这样的伟人。马克思为完成历史巨著《资本论》,读过1500多种著作,学会过欧洲主要国家的语言,数十年如一日钻在图书馆里寻找资料和走访调查。资本论的问世,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经济规律,揭露了资本家的剥削,敲响了资本主义的丧钟,给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指明了方向。列宁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在帝国主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并成功进行了十月革命,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毛泽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切,显示了学识的雄厚力量。学识是理论的基础,是路线的基石。就司法而言,法官学识的厚薄,直接决定着办案能力的强弱。全国优秀法官宋鱼水,凭着真才实学,轻松化解疑难复杂的案件而使当事人“胜败皆服”。我们的法官应当象她那样努力学习,注重积累和储蓄学识,同样能够在办案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储蓄忠诚——忠诚是一种高度

从许慎的《说文解字》到现代《辞海》,对忠或者忠诚的解释,皆含尽心竭力之意。但笔者认为,忠诚在不同时代有着特定的内涵和表现方式,比如战争年代,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往往表现为奋不顾身、勇于牺牲的精神,如黄继光用胸膛堵枪眼,邱少云烈火焚体纹丝不动,江竹筠竹尖穿指面不改色;而和平时期,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往往表现为心系人民、鞠躬尽瘁,如焦裕禄为人民呕心泣血、油尽灯灭,孔繁森两度援藏、青山埋忠骨。就法官而言,如何表现忠诚呢?愚以为,忠诚是法官的职业定力。这种定力包括:第一、坚信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因而终身追崇,终身受其指引;第二、坚信中国共产党是思想先进、政治英明、前途光明、领导正确的党,终身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而奋斗;第三、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任何时候不怀疑、不动摇、不灰心,倾毕生之力为之奋斗;第四、忠于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忠实执行国家法律,任何时候坚持依法办案,以法处事,不越法而行;第五、忠实履行人民法官为人民的司法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内化为法官的自觉实践,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第六、以“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为职业追求,廉为底线,正为本色,公为准则,不做庸官,不做昏官,更不做贪官,终身不得有半点污点。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审判杂志社,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和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本网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审判杂志社”。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同中国审判杂志社联系的,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不良信息举报  |  投稿信箱  

关注《中国审判》
Copyright © 2012-2025 www.chinatrial.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编:100745 联系电话:010-67550550/67550645 杂志社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2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6485号 | 京ICP备 13051393号-1
《中国审判》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