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在线投稿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2024-11-23
星期六
 当前位置:首页 >> 案件 >> 案件报道 >> 正文
律师:复旦投毒案有和解可能 林森浩要发出真诚忏悔
时间:2014-12-08 09:48:56        来源:新闻晨报

8.jpg

昨日上午,黄洋父母与律师见面,说起去世的儿子,父母一度哽咽。 /晨报记者 肖允

复旦投毒案二审今日开庭,对案件的预判,林森浩的律师唐志坚不愿多说,但表示会争取最大努力让真实情况在庭上还原。而黄洋律师刘春雷表示,若林森浩能有发自肺腑的忏悔,才会考虑另一种解决途径。第三方律师则提出,可以考虑建立宽恕基金,能让这起案件有个完美结局。

辩方律师唐志坚:准备3万字辩护词,将提交新证据

在唐志坚的办公桌上,记者看到了近一尺厚的庭前准备材料。对于二审案件的预判,唐志坚并不愿意多说,但他表示,会与另一位施律师一起努力,争取最大努力让真实情况在庭上还原。

据介绍,在近10个月的准备时间里,他们做了大量的重新取证及实验证明。包括在上海当地,找来了12名与黄洋身材相近的志愿者,在公证员的见证下,进行了还原黄洋当时喝水时情景实验,并通过剂量计算,对比当时黄洋喝下的N-二甲基亚硝胺到底有多少。

唐志坚称,他们准备了3万多字的庭上抗辩词,同时增加了多段当时林森浩接受警方问讯时的监控视频做为新的证据提交法庭,并会要求当庭播放。此外,还请了北京的知名法医专家到庭出庭作证。

对于抗辩的核心,唐志坚归成了4大点理由。死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致死的是不是N-二甲基亚硝胺?喝下的剂量是否能致死?有无故意杀人动机?其中对于动机的故意,唐志坚认为,一审判决书上仅是提到了两人在学习生活上的一些矛盾及同学反映,而且事发时林的行为存在“放任”,但这并非故意。

控方律师刘春雷:不管判决如何,应该把真实动机说出来

刘春雷和叶萍是黄洋方的代理律师。昨天上午,刘春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也注意到林森浩的家人屡次道歉的报道。林森浩的律师也向他提出促进双方见面的意愿。“作为黄洋方面的代理人,我们不方便代替黄洋父母说什么。但是无论是法院方面的、警方的,还是对方当事人的信息,我们都会第一时间传递给黄洋的父母。双方能否和解,要看黄洋父母的意愿。”

刘春雷说,从目前的情况看,双方和解的基础还不存在。从最近一段时间一些媒体的报道看,他们没有促进这件事往他们想要的方向发展,而是加深了对黄洋父母的伤害。“就说道歉吧,我们在小学的时候犯了错误,老师要求我们认错,你仅仅说我错了,这还不够,老师会追问,你错在哪里?你要认识错误,再承认错误,然后你的道歉才体现出诚意。现在,林森浩那边虽然一直在道歉,但是他一直说投毒的动机是一个玩笑,这就看不到诚意。黄家父母看到的是林森浩对生命的漠视,这样的道歉看起来才像是一个玩笑。”

至于双方是否还有转寰的机会?刘春雷说,客观上说,黄洋和林森浩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无论是他们父母还是国家,把他们培养到这一步,都是付出了高昂的代价。现在黄洋不在了,如果林森浩能够留下来,认真悔罪,以后对社会有所贡献,也是大家所希望的。他个人也愿意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但是情归情,法归法,法不容情也是符合法治精神的。

刘春雷强调,实际上这种可能性是有的,前提是林森浩一定要认识到自己的关键问题,要有深刻反省,要有发自肺腑的忏悔。“不管判决结果如何,在这个时候,你应该把真实的动机说出来!在这个前提下,双方家长也许会考虑另一种解决途径。”

“总之,林森浩的命运掌握在他自己手里。”刘春雷说。

第三方律师罗和辉:建立黄洋宽恕基金,于公于私都是救赎

“实际上,在一审之前,关于这个案子中的双方当事人的是否应该和解宽恕,就一直在社会上广泛讨论。当时我提出以黄洋的名义,建立黄洋宽恕基金,一方面可以对黄洋父母的晚年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可以用这笔钱做一些公益项目,比如在黄洋的母校荣县中学,资助一些孩子,让黄洋的父母以后将注意力转移到公益事业上来,也是对他们失子之痛的救赎。”

这是四川一名叫罗和辉的律师向记者提出的设想。罗和辉说,为这个事,他也跟荣县教育部门联系过,希望他们努力促成这件事。“我接触了一些复旦大学出身的企业家,他们也关注这件事,也希望双方和解。他们愿意出一些钱,来做这样一个公益事业。”

然而,这个提议没有得到黄洋父母的回应。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审判杂志社,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和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本网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审判杂志社”。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同中国审判杂志社联系的,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不良信息举报  |  投稿信箱  

关注《中国审判》
Copyright © 2012-2024 www.chinatrial.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编:100745 联系电话:010-67550550/67550645 杂志社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2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6485号 | 京ICP备 13051393号-1
《中国审判》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