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在线投稿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2024-11-23
星期六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 法官 >> 正文
“你的生命就是我爱的雕塑”
——爱妻眼中的邹碧华
时间:2014-12-23 16:08:55    作者:严剑漪    来源:人民法院报

13.jpg

图为1999年邹碧华获得博士学位时,与儿子在北大图书馆前合影。

14.jpg

图为邹碧华一家三口在北大合影

编者按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邹碧华英年早逝,让整个法院系统、法律界为之悲痛、惋惜。连日来,邹碧华生前的同事、同学、朋友纷纷以各种形式介绍、评价这位杰出的法律英才,优秀的法官,积极的改革者。那么,在亲人眼中,邹碧华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当你老了,白发茫茫,睡眼朦胧/壁炉旁打盹,请取出这部诗歌/轻轻吟咏,追忆你过去温柔的眼神/回想它们深深的倒影/多少人爱你青春妩媚的时光/爱慕你的美貌、假意,抑或真心/唯有一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渐衰面容上痛苦的皱纹/垂首,在红光闪耀的壁炉旁/凄然轻诉那爱情的消逝/在头顶的山间它缓缓踱步/在满天繁星中间隐匿脸庞。

——邹碧华生前最喜欢江水渡翻译的叶芝诗作《当你老了》

“他在我心里就是个阳光大男孩”

海琳静静地坐在沙发上,鹅蛋脸,淡眉毛,一双细巧的眼睛。

她是邹碧华这一生最心爱、最重要的女人。为了她,邹碧华放弃北京来到上海,只求与她相濡以沫。相识30年,再多的荣誉、再多的光环,邹碧华最想听的还是她淡淡的一句赞赏。每天回到家,只要时间允许,他会“霸道”地要求她坐在身边,然后享受着她轻轻用耳勺掏掏他的耳朵。

“从我们相识一直到他离开,他在我心里就是个阳光大男孩。”海琳浅浅地说。

1984年,来自江西的邹碧华与来自上海的海琳同时考入了北京大学法律系经济法专业,海琳在班里担任班委、团支书,邹碧华则是出了名的“调皮大王”。

一天,邹碧华拿着两张北京大学的国际电影展电影票给海琳。“那时候电影展的票简直是一票难求,他排了一个通宵买到两张票,想请我去看又不好意思开口,最后到我面前时把两张票全给我了。”海琳和好友一起去看了电影。

第二次,邹碧华终于鼓起了勇气。他敲了敲海琳宿舍的门,门开了,海琳看见他手里拿着两张中国人民大学的电影票。

“同学那里有两张电影票,晚上没时间看,我想和你去看。你敢去吗?”他问。

“我有什么不敢的!”海琳被他一激,立刻答应了。

于是,两颗年轻的心终于有了碰触的机会。看完电影回来的路上,邹碧华与海琳聊了很多。不一样的童年、不一样的经历,让来自山村的他与习惯了城市生活的她彼此好奇,彼此充满好感。在一个灯光较暗的台阶处,邹碧华细心地扶了一下海琳的手,一股暖流击中了女孩青涩的心,如同那天的电影名字一般——《爬满青藤的木屋》。

邹碧华无可救药地爱上了海琳,海琳在心里也默默喜欢上了这个积极向上、乐观热情的男孩。“他做事很果断,体育也好,学校的田径赛他都拿名次,是国家三级运动员。”

但海琳有一点犹豫,曾经被连续三年评为“上海市三好学生”的她,从来都是家里的乖乖女,虽然有姐妹三个,但父母一直希望她大学毕业后回上海发展。

海琳开始有意识地拒绝邹碧华的邀请。不久,邹碧华病了。

 一连几天上课没见到邹碧华,海琳有些失魂落魄,她忍不住去他宿舍看望。当看见邹碧华蒙着被子在宿舍床上睡觉时,海琳的心突然痛了起来,那一刻,她明白自己已经陷入了爱情。

自那以后,海琳瞒着家里与邹碧华开始恋爱,形影不离的两人尽情享受着初恋带来的愉悦。吃饭时,海琳会将所有的荤菜挑出来给邹碧华吃,邹碧华又忙不迭地夹回给她;到了周末,两人相约去北京图书馆读书,从早晨一直读到晚上;每次学校放假,彼此忍受着思念的饥渴,鸿雁传书一封接一封。

邹碧华喜欢看电影,喜欢唱歌,喜欢弹吉他,海琳全都陪着他。“他的宿舍床上都是他买的书,我的宿舍床上都贴着他画的画。”如果海琳不高兴了,邹碧华就哄着她,或者一把抱住海琳什么都不说。“生气以后又和好,那是最最幸福的时刻了!”

海琳还记得第一次跟随邹碧华回家乡的情景:“他家人对我特别好,进大门的时候还放鞭炮,弄得我不好意思了。”

山村人的淳朴感染着海琳的心,当邹碧华兴奋地拉着她去看童年家乡的老屋、小桥、池塘时,海琳被眼前的这个男人感动了——他滔滔不绝地向海琳倾诉着童年的一切,那棵老槐树是怎样的粗犷、舅舅怎样从池塘里救起了他、外婆怎样疼爱他,“还有他婶婶家做的汤,那真是天下最好喝的汤了。”

纯真、纯粹,让邹碧华和海琳的心越来越近。毕业的时候,两人决定留在北京。邹碧华找到了一家报社,海琳则找到了一个银行职位。一切安顿后,海琳向家里摊牌,表示要留在北京发展。没想到,海琳遭到了家人的强烈反对,“我父母希望我回到他们身边。”

邹碧华很理解女友父母的心情,于是,他果断地做出了一个决定——和女友一起回上海发展。

1988年2月,毕业前夕的一个寒假,21岁的邹碧华和海琳一起来到上海。他住进纺织大学的学生公寓,然后一家家单位敲门,投送了60多份简历。“那年上海爆发甲肝,等我们回到北京,都被隔离在学校的一个研究生楼里,每天饭菜都是学校派人送进来的。”

乐观向上、不放弃希望,这是邹碧华一贯的作风。很快,上海高院的录取信息来到北大,海琳也通过学校和银行之间的协调,将工作从北京总行转到了上海分行。

1988年7月,没有任何背景的邹碧华走进上海高院经济庭,开始了一个法律人的生涯。

“我一直认为他有着重要的使命”

海琳从来不会大声发脾气,即使不高兴,她也是一个人闷闷的,只要邹碧华一哄,她就什么气儿都没了。在海琳身上,一个女人的可贵不仅在于温柔,更在于坚韧。

初到上海的邹碧华没有任何积蓄,他勤恳地在法院工作。与此同时,海琳也很用心地在银行打拼,两人为共同的未来努力着。

1990年6月,没有刻意的求婚,没有奢侈的婚纱,海琳穿着一条普通的裙子与邹碧华去领了结婚证。不久,银行分配给海琳一套小小的两居室,海琳向朋友借了点儿钱买了一些家具。“一间六七平方米的房间给他做书房,还有一间大点的做卧室。”

1992年1月,邹碧华与海琳办了一个简单的结婚仪式,在两三桌亲朋好友的祝福下,他们开始了婚姻生活。

“那个时候,我事业发展得比较快,可能带给他一定压力,不过同时也转化成了他的动力。”海琳说。

在外界眼里,机关的上升要比企业慢很多,邹碧华用了将近13年的时间,完成了从书记员、助理审判员到审判员的成长过程。“那个阶段他不断调整心态,不断给自己充电,耐下心去等待。”

正如海琳所说,1993年至1999年,邹碧华先后考取了北京大学国际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北京大学经济法专业博士研究生,六年里获得了法学硕士学位、法学博士学位。

这期间,深爱丈夫的海琳付出了很多。

1993年12月9日,临近产期的海琳到医院产检,医生查出她有妊娠高血压,指标不好,立即将她收治入院。此时的邹碧华还在北京读书。

下午3点左右,医生给海琳打催产素,海琳疼痛不已,但还是无法顺产。最后医生决定施行剖腹产手术,海琳的母亲在产房外颤抖地签了字。

“孩子一生下来没有哭声,我好担心。只听医生说‘是个儿子啊’,然后她拍了拍孩子的屁股,孩子哇地哭起来,我这才放心了!”海琳回忆道。当她被推出产房时,整个人都在发冷、颤抖不止,门外等候的大学女友一把紧紧抱住了她。

“他是晚上才赶到的。”海琳有些责怪邹碧华,但一看到风尘仆仆的他,埋怨瞬间少了很多。

邹碧华读硕士、博士期间,正是儿子从一岁长到六岁的关键期。身为父亲的他来回穿梭于北京、上海两地,尽量抽出时间陪陪妻儿。海琳则在父母的帮助下,挑起了养育儿子的大部分重任。“孩子小时候有哮喘。有时候我整夜把儿子抱起来,因为他躺下就没法儿睡着。”

1999年邹碧华获得博士学位,他带着儿子一起去了北京。穿着博士服的邹碧华抱着心爱的儿子,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前照了一张合影,这是他人生中最杰出、最值得骄傲的两个成绩单——懂事乖巧的儿子和法学博士学位。

“我一直认为他有着重要的使命,而且我也知道,他心里有这个家,心里始终想着我。”如今的海琳时常翻看邹碧华从各地出差回来带给她的礼物,有些东西,一点点捡拾起来,就会看得特别明显。

2000年,根据组织安排,邹碧华前往美国联邦司法中心担任研究员,对美国联邦法院内部机构设置及法官助理制度进行专题研究,期间还短期前往耶鲁大学做访问学者。

“他去了一年,受到很大震撼,回来时运回了几大箱的复印资料,运费不计其数。”海琳看着对知识如饥似渴的丈夫,深深感受到了毕业当年他们意气风发、为理想不懈追求的那份纯真。“其实我也是这样,一直坚守着那份纯真。”

邹碧华不止一次地和妻子提起这样一段经历:有一次他去美国地区法院考察,法官借了一件法袍给他穿上,然后带着他一起去开庭。开庭前,法官询问双方律师是否同意中国的法官同行穿上法袍来观察庭审,两位律师毕恭毕敬地回答“没有问题,法官大人”,并向邹碧华表示“欢迎你,中国的法官大人”。等到开庭开到一半,双方律师的火药味儿上升,法官招招手将两位律师叫上前轻轻说话,邹碧华凑过去一听,原来法官在提醒律师注意法庭上的形象。开庭结束后,法官告诉邹碧华,法官不可以在法庭上当着当事人的面批评律师,因为法官和律师是一个法律共同体,应该给律师起码的尊重。

“这个细节给他的印象特别深刻,后来他在长宁法院就写了《法官尊重律师的十条意见》。”海琳说。至于邹碧华那部被广为传颂的《要件审判九步法》,“他前期准备了很长时间,经常写一些东西,躺在床上也写。等到后来落笔,一下子就成稿了。”

在海琳眼里,邹碧华绝不是一个死读书的人,而是一个很有悟性的男人。“他只要想学一样东西,就很快专注于其中,而且不怕难为情。练上海话的时候,我听他讲会笑疼肚子,但他坚持练,菜场也去。他很有语言天赋,英语很好,又自学了日语。后来几年,他每天在小区走路健身,戴着耳机听历史、管理类的讲座,一走就是四五十分钟。”

2006年邹碧华当选为“上海十大杰出青年”。回家后,他忍不住向海琳“得瑟”了一下。海琳想起当时的场景就笑了:“他只要碰到开心的事,就像一个孩子一样,回家会扭一扭告诉你,就像周星驰那样摇头晃脑。”无论是书记员、法官、庭长、还是院长,在心爱的妻子面前,邹碧华永远是一个阳光大男孩。

2008年,邹碧华走马上任上海长宁法院院长,四年后调任上海高院副院长。海琳第一次发现丈夫的白头发多了。很多次深夜,她从梦中醒来,隔壁书房里的灯仍然亮着。

“可以睡觉啦!赶紧睡啊!”她轻轻喊着。

“噢。好。”邹碧华应着,灯仍然开着。

“我每天给他做两件事:给他泡一壶红茶,给他掏一掏耳朵。他知道我眼睛不好,平时很心疼我,但掏耳朵这事儿一定要我做。他专门买了一个耳勺,每次要我掏,觉得很享受。”海琳默默爱着这个充满使命感的男人,30年的相携相扶,早已让他们融为了一体。

“这个世界上最爱你的人是我”

2014年12月10日早晨,海琳看着熟睡中的邹碧华催道:“起床啦,你到底起床吗?”

 那几天,海琳明显感到丈夫累了,因为他把晚上睡觉的时间提前到了12点。

“起床吗?”她催着。

“好,起来!”邹碧华最后下定决心应了一声。

7时30分两人出门,海琳和邹碧华说笑:“今天总算不让你说‘我在等你啊’!”

原来,以往邹碧华虽然起床晚,但调皮的他总会在出门前一刻,突然加快动作吃饭、穿鞋,搞得海琳措手不及,最后总被他占先。“我在等你啊!”邹碧华常常站在门口与忙乱穿鞋的海琳开玩笑。12月10日那天,海琳早早地穿好了鞋,这次她占了先。

7时50分,海琳下车,与邹碧华告别。她没想到,这竟然会是一次人生的诀别。

下午,正在单位上班的海琳接到邹碧华司机李小马的电话,说邹碧华情况不好,在瑞金医院抢救,让她赶快过去。

海琳坐着车直奔医院,越来越多的人也不约而同地赶到医院。抱着一线希望的海琳浑身控制不住地颤抖,脑子一片空白。

当走进抢救室时,邹碧华闭着眼睛躺在病床上,脸色苍白,身上插着管子。

“你不要吓我啊,睁开眼睛看看我啊!”海琳一头扑倒在邹碧华胸前,扯动着丈夫。那一刻,她甚至感觉到了他的心跳。

17时20分,邹碧华去世。

当海琳第二次走进抢救室时,已经有人给邹碧华换好了衣服。她默默地抱起爱人,紧紧贴着他的脸颊。

邹碧华的脸已经凉了,她用自己的体温焐着他,无穷无尽的泪水汹涌而出。

当所有人都退出房间后,只剩下海琳和儿子两人。邹碧华的脸已经被海琳焐热了,海琳停止了哭泣。

 放心吧,我会照顾好儿子,照顾好爸爸妈妈,照顾好这个家——她在心里默默对他承诺。

“我觉得他有使命,上天只是安排他去做更重要的使命去了。也许有一天他会回来,就像远行一样。”海琳说。那天以后,海琳和家人每晚都将家里的灯打开,因为如果邹碧华回来,会感到温暖。

邹碧华在家常常喜欢穿一件羊毛外套,睡觉时,这件羊毛外套会放在海琳枕下。每逢海琳晚上起身,邹碧华都会细心地要她披上,以免她着凉。“这件衣服我还是每晚放在枕头下。”海琳说。

今年海琳生日,邹碧华破天荒地给她买了一条钻石项链。“其实他很多时候都想到我。”台湾的琥珀耳坠、捷克的玻璃饰品……还有邹碧华陪海琳去买的衣服。“我很相信他的品位,衣服都是他帮我挑,如果营业员说‘好’,他头一摇,我就说‘不要’。”她真的太习惯有他了,“只要他买的我都喜欢。”

儿子的表现让海琳很宽慰。“碧华去世当晚,儿子洗漱完毕,突然说要给为爸爸守灵的叔叔阿姨拿点点心吃。他突然会关心别人了,有使命感了,他甚至提出以后要到爸爸书房那里去看书。”当微信圈出现邹碧华的演讲纪念视频后,海琳发现,儿子坐在那里,一边看一边流泪。

什么是爱,就是无论你在不在,我都对你不离不弃。

12月14日,邹碧华遗体告别仪式。盖棺前,海琳最后整理了一下邹碧华的衣服,摸着心爱的丈夫的脸,她在他身边放下了一本《要件审判九步法》。“这是他一生的自豪!”

还记得大学毕业的时候,同学之间互相留言,海琳一定要邹碧华留言。

于是,深爱海琳的他在那一页上这样写——“你的生命就是我爱的雕塑。”

海琳给邹碧华这样写——“你一定会发现,这个世界上最爱你的人是我。”

“向死而生”

这个世界没有遗憾,有的只是芸芸众生的生命。

 邹碧华喜欢唱歌、画画、摄影、书法、吉他;他沉醉于诗歌、小说、法学专著、管理案例、建筑美学;他全身心地善待妻子、儿子、父母、兄弟、同学、老师、学生、同事,以及每一位经过他生命历程中的人,他用他在世间的每一分每一秒尽情发现着世界的美,享受着世界的精彩,完成自己的华丽乐章,直至去世。

“我现在觉得都不可思议,如果按照一般常人来说,他完成了那么多事情,大约100多岁都有了。”海琳说。

热爱生命,才会热爱自己,热爱他人、热爱生活、热爱事业,最终创造奇迹!

“向死而生。”这是邹碧华曾经说过的话。

向死而生!让我们记住邹碧华留下的路标,记住他的微笑,记住他的力量,如同那首《You raise me up》:

你鼓舞了我,所以我能站在群山顶端;

你鼓舞了我,走过狂风暴雨的海;

当我靠在你的肩上,我是坚强的;

你鼓舞了我,让我能超越自己!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审判杂志社,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和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本网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审判杂志社”。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同中国审判杂志社联系的,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不良信息举报  |  投稿信箱  

关注《中国审判》
Copyright © 2012-2024 www.chinatrial.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编:100745 联系电话:010-67550550/67550645 杂志社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2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6485号 | 京ICP备 13051393号-1
《中国审判》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