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讼”新风扑面来
湖北十堰法院司法调解与人民调解“珠联璧合”
时间:2014-03-31 11:12:15 作者:王锐
近年来,湖北省十堰市两级法院积极探索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衔接新机制,不断加大对人民调解组织的指导、支持力度,建立诉前调解中心,大量民事纠纷及时化解在基层,消化在未然。 纠纷化解于诉前 近日,家住十堰市茅箭区的居民张女士,因与继母之间为父亲的遗产纠纷来到茅箭区法院进立案大厅。首先映入她眼帘的是一个宽大的电子显示屏,屏幕上滚动播出的是一问一答式的诉前调解工作指南及诉前调解的优势。 很快,导诉员向其导诉指引,把她领到立案大厅一号窗口。在那里,她了解了所有的办事程序。 第二天,她和对方约定一起来到该院调解中心,专门的人民调解员对她们的纠纷进行调解,很快达成了调解协议。之后,导诉员又将双方领到该院民事案件速裁庭进行司法确认,不出一个小时,她们的事情就解决了。 据该院副院长张世林介绍,凡是简单民商事案件,一般都要在一号窗口“过滤”一下,看是否有调解的余地。愿意调解的,引导至三楼调解中心进行调解;不愿意调解的,及时引导至立案窗口立案。 在该院立案大厅一号窗口,案件实现分流,调解成功的案子就不再进入司法审判程序,不仅减轻了法官的审案压力,也能让当事人双方事好人和。 “下一步,我们计划将诉前调解中心的工作网格化,逐步延伸到社区、村组和一些重点单位,为全面排查、化解社会矛盾。”茅箭区人民法院院长秦金建谈起这项工作十分自信。 今年截至目前,该院诉前调解中心共受案187件,成功调解143件。 联调响应“不过夜” 发现矛盾第一时间以人民法庭为主导、各部门联手处理,也是十堰法院调处纠纷的一大法宝。 去年12月23日晚上9时许,竹溪县法院水坪人民法庭庭长王国辉的手机响个不停,刚刚回家正在吃晚饭的王庭长匆忙放下碗筷,把电话回拨过去。 电话那头是水坪镇某村村民程某。他在电话中急促地说,半小时前,他和多年没见过面妻子伍某在同村她的大姐家中巧遇,伍某明天一早可能又要外出,请求法庭速来传唤。 2009年4月,程某起诉妻子伍某要求离婚。法庭受理案件后,伍某就和他玩起了“捉迷藏”,3年多不回家,在外无正当职业居无定所,既不履行抚养子女义务,也不接电话,法庭不得不中止了案件审理。 接到电话当晚的9点30分,王国辉带领一名书记员邀上镇综治办的同志一起驱车赶赴40里外的伍某大姐家。出发前,王国辉就电话邀请村干部提前到场做稳控工作。在各方的共同协助下,经过王庭长两个多小时的细心调解,程某与伍某当晚就达成了离婚调解协议,一件因送达难导致拖延了3年之久的离婚纠纷就这样圆满结案。 如今,十堰法院各人民法庭通过定期与辖区派出所、乡镇政府综治办、信访办、司法所、村级基层组织等有关职能部门召开联席会议,讨论分析近期矛盾纠纷呈现出的新特点、新问题,通报民事案件信息和纠纷排查情况,总结协作经验,形成了信息共享的响应机制,保证在“第一时间”赶赴纠纷现场,争取就地化解。 矛盾稳控在源头 在实践中,十堰各乡镇以人民法庭为主导力量的综合维稳指挥中心,很好地发挥了社情掌控、矛盾纠纷调处、群防群治等功能作用,筑牢了维护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将各类矛盾最大限度控在源头。 竹山县法院田家人民法庭辖区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潘口水电站移民的主战场,有移民1.5万余人。2009年以来,该法庭接待移民群众来访1500余人次、来信300余件,调处涉及移民纠纷1071起,80%以上通过各部门共同协调的方式妥善得以化解。 3年多来,十堰法院成功指导协调处理“诉调对接”案件5100余件,把大量的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48个基层人民法庭累计为辖区1957个村居的人民调解员讲授法律课1200余余场次,组织开展调解经验交流20多次,培训人民调解员近2000人次,到村巡回开庭3400余次,切实提高了人民调解员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同时,全市人民法庭与辖区各村居人民调解员建立了双向联系,遇有矛盾纠纷相互通气,遇到难题及时沟通,全市民调组织在人民法院的指导下已经累计化解12000多起矛盾纠纷,在基层实现了打造“小事不出村居,大事不出乡镇”的“无讼社区”和“无讼村居”目标。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审判杂志社,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和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本网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审判杂志社”。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同中国审判杂志社联系的,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