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日报:微商骗局频现呼唤法治纠偏
时间:2015-08-05 15:30:27 作者:张智全 来源:法制日报
遏制微商骗局频现的顽症,仅依靠消费者或店主提高警惕于事无补,还必须在依法治理方面下足功夫 近日,刘女士加入一家微商做代理时遇到骗子,交了1000元代理费后就被“拉黑”,再也联系不到对方。记者调查发现,类似的微商骗局层出不穷,形式多样,还有顾客欺骗微商店主的情形(8月4日《京华时报》)。 微商骗局频发,显然还是监管出了问题。我国目前既没有制定能够有效约束微商经营活动的电子商务法,又无明确的监管部门,导致微商监管几乎处于空白状态。消费者或店主上当受骗后,往往投诉无门。同时,微商经营以微信软件为载体,而微信是一个社交软件,微商的经营活动范围大多局限在微信的朋友圈内,参与微商经营的消费者或店主多是相互认识的熟人,对诈骗行为的警惕意识不高,给一些骗子利用熟人或朋友进行诈骗打开方便之门。 此外,微商交易账款支付方式存在的漏洞,也是骗子屡屡得逞的重要原因。与淘宝等具有第三方支付平台或第三方监管平台的网购渠道不同,微商很多情况下都是通过微信直接转账付款,货款往往在收货之前就进入了卖家的口袋。很多骗子就是利用这一点,一旦收到钱立马切断联系。由于没有第三方监管平台,微商或者顾客一旦受骗,因缺乏相关证据,难以通过正常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显然,遏制微商骗局频现的顽症,仅靠消费者或店主提高警惕于事无补,还必须在依法治理方面下足功夫。法治作为最权威的治理方式,是规范微商经营管理、遏制骗局频现的有力武器。众所周知,微商因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普及而兴起,其监管不同于传统商贸业态,涉及工商、食药监、物价以及微信平台等众多领域,点多面广线长,相关领域法治完善程度参差不齐,更需要对其进行纠偏。只有让其在规范有序的法治轨道上运行,才能实现微商市场的常态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否则,很容易为欺诈等不法行为打开方便之门,不利于微商市场的健康发展。 今年7月初,商务部针对微商监管处于真空地带的现状,公布了《无店铺零售业经营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该办法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突出规定了微商经营者应提交营业执照、经营许可证、授权经营证明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证照信息等;经营者为自然人的,要提供居民身份证、联系电话、经营场所(住所)等。由此不难看出,拟出台这些规定,其目的是将微商经营行为纳入法治轨道,对其依法监管,确保其依法经营,以便进一步根治微商骗局频现的顽症。在现阶段不可能立即制定上位法的背景下,尽快让相关法规出台,也就成了根治微商骗局频现的现实抉择。 目前,我国微商正迎来蓬勃发展的春天,全国微商从业者已从1000万激增到2000万人,平均每天诞生3万到6万个微商。规范微商经营管理,遏制骗局频现愈发重要和紧迫。故此,负有微商监管职责的相关责任部门,更应该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规范微商经营管理,每走一步都要审视一下相关法律法规是否还有需要完善之处,每遇到一个问题都要想着运用法治方式解决,用法治检验监管效果,用执法提升监管质量,对于偏离法治轨道的微商经营行为及时依照法律法规纠偏,从而让法治成为根治微商骗局频现、确保其健康发展的力量源泉。 当然,治理微商骗局频现之痼疾,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持续不断地发力。当前,国家推进“互联网+”行动的号角已经吹响,未来微商的发展势头将更加迅猛,依法监管的责任更加重大。相关责任部门必须凝聚法治力量,夯实法治基础,固化依法监管的成果和经验,让坚不可摧的法治基石成为根治微商骗局频现的良方妙药,从而护佑微商健康发展。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审判杂志社,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和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本网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审判杂志社”。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同中国审判杂志社联系的,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