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六善”品质 提升“五项能力”
时间:2014-04-03 14:44:03 作者:彭桂东 来源:山东省招远市人民法院
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同志在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全国政法机关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加强能力建设,着力提升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能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能力、新媒体时代社会沟通能力、科技信息化应用能力和提升政法队伍拒腐防变能力。“五项能力”成为人民法院加强队伍能力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而法院干警要提升五项能力,培养“六善”即善学、善听、善思、善言、善断、善行品质,是必备前提。 一、善学 善学,即善于学习。古语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当今法院系统倡导创“学习型法院”、做“学习型法官”,都体现“学”之重要。“善学”是“六善”的基础,也是提升“五项能力”的根本所在。法官重点善学三点: 一是善学政治理论。作为政法干警应当用理论武装头脑。当前政治理论最主要的是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增强法治信念动力,拓展素养提升潜力,激发跨越发展活力,全面提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能力;要了解党章的修改内容,掌握党的“五大建设”思想。法院做到了公正执法、全心全意服务大局,才算真正做到了贯彻“十八大”精神。 二是善学业务。作为法官,执法办案是第一要务,公正司法是第一责任,而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功底,才能去指导办案实践。当务之急是要学好新的刑诉法和民诉法,在实践中创出自己的亮点、经验并推而广之。 三是善学方法。正确的方法是开锁的“钥匙”,要善于向书本学,向同事学,向群众学,向社会学,向实践学。尤其科技信息应用,更要从学中来,做到能够熟练地进行网上办案、网上办公,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边进步,以跟上现代化法院的建设步伐。 二、善听 善听,即善于倾听。古人云“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多见者博,多闻者智,拒谏者塞,专己者孤”。作为一名法官首先要做好的倾听者,有耐心,有胸怀,不因顺耳而取,不因刺耳而舍,做到“三忌三听”: 一是忌听好话善听批评。“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对事,要正确理解来自领导的、同事批评的好意,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听不进不同意见、记仇使气的做法不可取;对案,多听不同的声音,可以为解决矛盾提供更多解决的思路和办法。 二是忌听假话善听真话。案子无论谁来找,都不因说者身份而偏信、轻信,而是靠深入调查取证,认真分析甄别当事人辩解的真假。不能被假话蒙蔽而不采信真话。 三是忌听空话善听群众意见。小到个案大到工作方法,当事人提的问题往往是案件的焦点,兼听则明;合议庭加入陪审员,就是要广听群众意见,特别是法无明文规定的情况下,听取多数群众意见、按照约定俗成做出的判决才能被公众所接受。“免刑听证”、“缓刑听证”,都是广泛听取和吸纳群众意见的有益做法。 三、善思 善思,即善于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是基础,是前提;思考是关键,是总结,是深入,是完善。“三思而后行”,一个擅于思考的法官,必会在入心入脑学习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借鉴吸收、物为我用,然后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形成属于自己的独到见解。 思考是判断行事的基础。对所学、所听,我们需要通过思考、分析、判断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证据取舍要分析思考,案件要件要分析思考,思考了才能“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 做好法院工作尤需善思。一个好法官,首先应是一个“思考型”法官,话要思考后讲,事要思考后做,切忌率性鲁莽。如解决信访,如何稳定当事人情绪,如何抓时机化解,用什么方法结服才不会反复,反复了如何补救,短期无法结服的怎么稳控,等等,需要做缜密思考和部署;如审理案件,对证据、事实的取舍,调解工作怎么做,判决怎么写都是一个思考过程,调解要案结事了人和、不纠缠不反复,判决要当事人心服口服、不上诉不申诉,才算成功。遇疑难案件,事实、证据、法律如何取舍,理由是什么,充分否,都需要思考。话不思量就说,事不想成熟就做,遇事“一根筋”不知随弯就曲,问题将层出不穷。 如何思考。思考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的过程,更是一个策划、实施、发现问题、改进,然后再实施、再改进的循环往复过程。对案件争议焦点的认定,怎样调查取证,如何调解,达不成合意症结何在,哪个环节出了错,出现上访如何应对,事关发展稳定大局、民生权益案件如何保障,一系列问题只有通过思考进而步步深入,才能保得周全。 四、善言 善言,就是善于讲话。“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说明语言重于金钱;“一语解千愁,一语似利箭”,说明言语要恰如其分。对于法官而言,“说什么”与“怎么说”同样重要: 一是要以情感人。“动人心者莫先乎情”,言为心声,情真才能词切。首先要平等对话,不能站在当事人对立面,也不能高高在上,跟群众拉开距离。当事人只有认为受到了尊重,我们的建议才容易被接受。其次要拿当事人当亲人,只有对待亲人一样对待当事人,谈话才能有真情,与当事人心灵距离才能拉近。三是要说真心话,跟当事人、跟群众要发自内心肺腑地说“掏心窝子的话”,不欺骗、不忽悠。 二是要以理服人。要站在事实、法律、社会层面上用情理去说服当事人,做到说服而不压服、换位思考而不居高临下、体谅包容而不训斥责备。要以深厚的法律理论基础和社会公德基础,用大众化的公理来摆事实讲道理,才能使人信服、接受。 三是要说百姓话。“说不好群众语言,就做不好审判工作”,善于说百姓话,让老百姓听得明白,这是做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基础。由“说话百姓话,办好百姓事”推及“说好法官话,办好法院事”,大力推行“四家”工作法,即把当事人当家人、把当事人来信当家书、把当事人诉求当家事、把审判执行工作当家业来做,以真心、诚心赢得群众信任。 五、善断 善断,就是善于决断。“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工作中应当采取果断措施而不采取,优柔寡断,错失良机,反而使自己受牵累。董仲舒说,“欲申曲直,莫如引绳;欲审是非,莫如引名”,在分析的基础上做出判断,且判断的标准正确,判断结果才会准确。作为法官的善断,要做到: 一是依据事实。做出判断的基础是事实、是证据,走出去调查取证,通过证据及调查事实做出的判断最接近事实本原。没有事实的判断是胡判,乃是渎职、失职。 二是依据法律。判决必须依法,这是底线。当案件“理”上能解但与法相悖时,我们坚定不移地维护法律尊严,不能以牺牲法律为代价去维护所谓的“合情合理”。 三是依据程序。一个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判决结果恰当的案件,因为程序出了问题而造成当事人闹访缠访的并不鲜见。实体的错误可以通过上诉、抗诉、审判监督、发回重审来纠正,而程序错了无法纠正,因此必须要有程序意识。 六、善行 善行,即善于做事。这是对前五善最后的总结。《礼记•中庸》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任何事情,都循环往复了一个过程——先要学习,有所获;再询问,多倾听;再思考,多分析;再辨别,做判断,最后知行合一,付诸实践。一个案子,同样是学习、思考、分析、判断,做出明确行为的过程。善行需具备“五要”: 一要有理论基础。要学习,学理论、学业务、学能力,以理论指导实践。 二要有大局意识。不能简单就案论案,要放到大局中衡量判断。单位、个人利益都切身在大局当中,没有发展,就无法确保部门利益、个人利益;没有稳定的环境,就无法保证正常的学习生活,因此我们要以维护发展稳定大局为己任。 三要有为民意识。保障民生,“以民为本”的工作原则,“司法为民”的工作宗旨,都要通过“为民”来体现,一个没有亲民理念、为民情怀的法官,不可能真正为群众谋利益,也做不到公正廉洁执法。把群众的事情当亲爹亲娘的事情去办,就没有办不好的案子,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要有廉洁意识。“无欲则刚,无私则正”,法官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要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道德防线,“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确保公正廉洁司法。 五要有堪当重任的素质能力。法官要懂法律,懂业务,懂群众工作,会应用科技信息化,能做到拒腐防变,还要具备新媒体时代的社会沟通能力,能充分利用媒体好的一面发挥“正能量”。 “五项能力”对新时期、新形势下法官应担当什么样的角色、应承载什么样的责任做出了恰当的回答。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提升“五项能力”就如同过河,必须掌握科学的方法;而培养“六善”品质,解决了提升“五项能力”的方法论问题——提升每一种能力,都离不开“善学”、“善行”;提升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善听、善言;提升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能力,则须善思、善断;提升新媒体时代社会沟通能力,尤要善思、善言;善思、善行,则是提升拒腐防变能力必备的前提。 能力不是天生,也不能轻易就具备,这需要我们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用群众认同的态度倾听诉求,用群众认可的方式查清事实,用群众接受的语言诠释法理,用群众信服的方法化解纠纷,把调研做扎实了,把情况摸清楚了,把问题想明白了,讲起话来可一语中的,分析问题能一针见血,作出决断会切中要害,采取行动方脚踏实地。 作者简介: 彭桂东,1995年7月毕业于西北政法大学刑事司法专业,在职攻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专业,2010年获得MPA公共管理硕士学位。曾任莱州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莱州市程郭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莱州市沙河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现任招远市人民法院任职院党组书记、院长。曾在《人民检察》、《人民法院报》等报刊上发表过《侦查人员出庭作证的初步尝试》等专业论文。曾荣立个人三等功两次。到招远法院任职后,致力于业务立院、管理治院、文化兴院、科技强院,勇于创先、创新、创优,探索出“陪审听证”、“特色巡回”、法律区长“网格化”服务、“预立案”、“缓刑免刑听证”、司法公信力社会问卷调查等新做法,推动了招远法院各项工作取得新发展。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审判杂志社,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和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本网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审判杂志社”。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同中国审判杂志社联系的,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