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在线投稿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2024-11-23
星期六
 当前位置:首页 >> 观点 >> 热点观察 >> 正文
南海仲裁的“靴子”落下会砸到什么?
时间:2016-07-12 09:15:46    作者:蒋涛    来源:中新社

南海仲裁案的“靴子”将于近日落下。中方已多次声明,不接受和不承认仲裁庭管辖和裁决,而仲裁庭执意扔下“靴子”,称将于12日作出裁决。当这只“靴子”落下,会砸到什么?

首先,这只“靴子”落下,砸伤了南海地区法律和规则秩序基础。

《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简称《宣言》)构成了南海地区法律和规则秩序的基础。其中,《宣言》第四条明确规定,由直接当事国谈判解决有关争议。同时,《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简称《公约》)第十五部分明确规定,争端解决机制需首先尊重国家主权,所有争端应当首先使用缔约国自行选择的任何和平方法解决,并在整个争端解决机制中占据首要和优先地位。

国际法学界早有共识,《宣言》理应受到优先尊重、参考与援引。

“我们实际看到的却是仲裁庭执意受理菲律宾单方面诉求,完全没有顾及《宣言》等已经建立的国际法规则,没有顾及正在发挥作用的对话机制、平台与框架。”外交学院国际法专家龚迎春说。

龚迎春表示,仲裁庭把《公约》强制凌驾于受国际法保护的既有和平对话框架之上,构成了对国际法的伤害和对地区和平对话机制的损害,这是明显的扩权和滥权。

其次,这只“靴子”落下,侵犯了《公约》缔约国所享有的权利。

中国南海研究院院长吴士存指出,各方在南海问题上的共识,即仲裁庭在任何涉及主权的问题上没有管辖权。同时各方都承认,中国先前依据《公约》第298条做出的排除性声明合法有效,中国已将涉及海域划界、历史性海湾或所有权等方面的争端排除在《公约》强制争端解决程序之外。

事实上,中国、俄罗斯、法国、英国等约30个《公约》缔约国作出的各种排除性声明不是《公约》可有可无的附属物,而是《公约》解释和适用过程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仲裁庭不顾中菲南海争议的本质是领土主权和海洋划界问题的事实,强推仲裁程序,实质性违反了《公约》赋予缔约国行使选择权排除特定类型争端的权利。”吴士存说。

吴士存指出,仲裁庭认为此案中海洋地物的地位(是低潮高地、岛屿还是岩礁)与海域划界没有关系的主张并不成立,仲裁庭依菲方请求作出任何有关海洋地物性质的判定,都会涉及《公约》第74条和第83条的适用问题,由于中国已作出排除性声明,这些仲裁事项应当排除在仲裁庭管辖权之外。

他指出,领土主权问题和海域划界问题是整体关联的,海域划界与海洋地物地位之间也存在类似的紧密联系,因此,在无权审判领土主权和海域划界的情况下,仲裁庭试图判定海洋地物的地位,这种做法的妥当性令人质疑。

其三,这只“靴子”落下,将损害国际法的发展。

“此次针对南海的仲裁是由美国进行的政治操纵。”吴士存指出,仲裁庭5名仲裁员中有4名都是时任国际海洋法法庭庭长、日本人柳井俊二指定的。柳井俊二曾任日本驻美国大使、日本外务省副外相,在安倍政府修宪过程中担任法律顾问,其职业背景使他在面对中国问题时不具有公正的裁决能力和意向。

在外交学院日前举办的国际法研讨会上,多名国际法学界人士指出,仲裁庭的意见是少数人意见,缺乏代表性和权威性,容易导致国际司法裁决“碎片化”,造成司法判例前后不一,不利于维护《公约》的宗旨和整体性,不利于国际法的发展。

龚迎春指出,现在的现实是,仲裁案使本来平静的南海局势变得复杂,外部势力频繁介入,周边国家分歧趋多,地区民生受到波及。“这是试图滥用某一部公约规则解决复杂历史和政治争议,滥用的结果是对国际法和地区和平稳定的损害。”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审判杂志社,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和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本网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审判杂志社”。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同中国审判杂志社联系的,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不良信息举报  |  投稿信箱  

关注《中国审判》
Copyright © 2012-2024 www.chinatrial.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编:100745 联系电话:010-67550550/67550645 杂志社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2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6485号 | 京ICP备 13051393号-1
《中国审判》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