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在线投稿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2024-11-28
星期四
 当前位置:首页 >> 视点 >> 简讯 >> 正文
立案登记制实行一年来 法院共登记立案1557万件 立案率达95%
时间:2016-08-16 16:28:34        来源:法制日报

“能不能胜诉先不说,至少我能痛痛快快立上案,心里舒服多了。”河北省衡水市的张先生说出了很多当事人的心声。

立案是案件进入司法环节的第一步,法院不给当事人立案就像是医院不给病人挂号。但长期以来,确实有一些案件,由于种种原因,进不了法院的大门。2015年5月1日,全国人民法院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仅仅两字之差,带来的影响却是巨大的。

《法制日报》记者今天从最高人民法院获悉,截至2016年5月底,全国法院共登记立案1557万件,同比上升27.39%。其中,行政案件同比上升55.66%,刑事自诉案件同比上升59.88%,国家赔偿申请同比上升110.79%,当场平均登记立案率为95%,北京、上海法院达到98%。

一年多来,人民法院用行动兑现了“有案必立,有诉必理”的庄严承诺,人民群众收获到了满满的获得感。亲身体会到立案登记制改革带来的实效后,案件当事人、律师、人大代表等纷纷反映,以往立案难问题已不再存在。一位在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人民法院办事的律师说:“实行立案登记制是人民法院有史以来最彻底、最有效的改革。” 

打通群众告状难第一关

虽说立案登记制针对的是所有诉讼,但真正懂行的人知道,最主要的得利者还是想打行政官司的老百姓。在立案审查制的法律背景下,一些面广量大、矛盾尖锐复杂、政策性强,特别是被称为“民告官”的行政案件,不可避免地被挡在法院大门外,人民法院立案难问题反映突出。

立案登记制改革后,案件当场受理、当场登记、不留模糊空间、不设“土政策”,打通了长久以来存在的告状难第一关。

立案登记制改革实施后,黑龙江省龙电律师事务所主任李亚兰代理的案件再也没有出现过立不了案、求告无门的情况。她说:“当事人打官司入门不再难,是律师听到最多的声音,也是最喜欢听到的声音。”

据最高人民法院立案庭相关负责人介绍,以往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立案难,主要集中在立案环节的过度审查以及人为设置障碍。如一些法院过度审查主体资格、证据材料,一些法院以地方“土政策”人为限制立案等。实行立案登记制后,各级法院对应该受理的案件,一律敞开大门,确保人民群众在立案这一首要环节感受到公平正义,将立案难的帽子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王亚新认为,立案登记制改革意味着为当事人通过诉讼程序主张权利寻求救济降低门槛或打通渠道,也意味着法院及相关部门需要转换观念,努力突破内部和外部种种不利于当事人诉权保障的制约因素或条件,在依法受理案件上做到敢于承担。 

揣着问题来带着满意走

8月8日,临近中午下班时间,小刘拿着3份请求法院帮助调查证据的申请书,急匆匆地来到诉讼服务中心,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徐秀芳当场帮其办理了手续,刘先生的脸上满是笑意。

徐秀芳告诉记者,对外服务群众、对内服务审判,一定要让群众揣着问题来,带着满意走。海陵区法院立案中心每年立案近1万件,类似这样的事例每天都会有。

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人民法院院长李清杰认为,过去立案难,除了法院审查过严,一部分案件无法通过司法途径解决,从程序上感觉难外,还有两个原因:一是部分当事人诉讼能力较低,不清楚立案的要求,从心理上感觉难;二是当事人立案时,享受不到优质的诉讼服务,从情感上感觉难。

改革后,人民法院对当事人提交的诉讼材料不齐全或不符合要求的,会当场出具补正材料告知书,详细列明需要补充的材料及期限,让当事人一目了然地知道所缺材料,避免了因告知不明确让当事人来回跑腿的现象,进一步减轻当事人诉累。

法院多辛苦换得百姓少跑路、少受累。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多地法院以立案登记制改革为契机,创新诉讼服务机制,为当事人提供形式多样、方便快捷的诉讼服务。上海增设自助立案登记室,设立“法院ATM机”,开通网上立案。福建泉州市法院推行异地立案,为群众提供跨地域、家门口、标准化、最便捷的诉讼服务。 

繁简分流化解案多人少

立案登记制度改革极大地方便了群众诉讼,减轻了当事人诉累,使立案难问题成为历史,但法院案多人少矛盾却更加突出。

实行立案登记制改革后,作为全国基层法院的收案大户,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民一庭法官人均未结案超过500件,民二庭法官人均未结案超过400件。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陈卫东说:“案件大幅增长,法院案多人少矛盾更加突出,而且虚假诉讼增多,是立案登记制改革后面临的新问题。立案只是诉讼的第一个关口,案子进了法院,下一步就是如何又好又快地审结。”

针对诉讼机制不完善,繁案不精、简案不快、效率不高等问题,最高法推动案件繁简分流改革试点。

在广东,法院把70%的简案交给30%的法官办理,把30%的繁案交给70%的法官办理,实现“复杂案件精审、细研、慎判,简单案件及时、简审、快判”。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法院还成立司法辅助中心,集约化处理诉讼材料收转、外出送达等事务性工作。

如何解决滥用诉权问题,一直是立案登记制改革的难题。

立案登记制伊始,“赵薇瞪我”等一系列奇葩起诉理由引起网络热议。部分滥诉、虚假诉讼、恶意诉讼进入诉讼程序,不仅挤占了正当案件当事人寻求司法帮助的空间,浪费了宝贵的司法资源,对法律尊严、社会秩序亦造成破坏。

最高人民法院针对虚假诉讼等滥诉行为,已出台新规,加大惩治力度,维护法治权威。目前,诉讼诚信档案试点工作正在推进,随着失信黑名单制度的建立,滥诉行为将得到有效遏制。

中国法学会研究部主任李仕春建议,可以结合诉讼费用缴纳办法,适当提高诉讼费用,使得滥诉承担更高的成本,从而达到限制和减少的目标。 

最大限度提供起诉便利条件

□ 法官讲述

孙元(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立案庭法官):立案登记制自2015年5月1日实施以来,经过一年多的实践,作为一名全国收案量最大的基层法院的立案法官,我在日常窗口接待审查过程中,能够深刻感受到立案登记制带来的变化。

立案庭是人民法院的窗口,群众走进法院,最先接触到的就是立案法官。尽管我们这些立案法官不像刑事法官那样打击犯罪、惩恶扬善,不像民商事法官那样法理融合、定分止争,不像行政法官那样监督公权力的运行,不像执行法官那样通过强制执行措施使生效法律文书最终得以实现。但立案庭工作的好坏、立案法官的素质及专业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当事人诉权的行使,进而影响到法院在全社会中的整体形象。

立案法官每天要在窗口面对形形色色的当事人。无论他们是职业律师、公司法务,还是毫无诉讼概念及法律知识的平常百姓,都需要我们认真接待。窗口接待工作的特点要求我们,必须在第一时间对案件性质、法律关系以及主体资格作出基本的判断,进而按照法律所规定的起诉条件决定案件是否受理,这体现出立案法官专业知识面广、应对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特点。

一年多的改革实践让我深深感受到,当下,我们的社会正处在社会转型期,随着依法治国理念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与提高。推行立案登记制的意义在于,更加规范人民法院立案工作的各种行为,增强释明内容,在立案阶段严格依据“三大诉讼法”所规定的受理条件,摒弃一些“土政策”,最大限度地为当事人提供便利的起诉条件,保障当事人诉权的行使,更好地彰显法律权威性。 

多元解纷发挥立案登记优势

□ 律师讲述

焦阳(北京市中剑律师事务所律师):立案登记制推行一年来,我的切身感受是,法院立案数量大幅增长,律师代理的案件数量不断上升,当事人参加诉讼更加便利。

实行立案登记制的核心,就是要对人民法院依法应当受理的案件,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充分保障当事人诉权。随着立案登记制的推行,公民参加诉讼更加便利,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当事人诉讼无门问题,大家更愿意通过诉讼来解决纠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立案登记制要求法院实行当场登记立案,对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自诉和申请,一律接收诉状,当场登记立案。

我认为,看到立案登记制改革诸多优点的同时,也要看到,随着立案登记制的推行,北京各法院法官的办案压力增加,法官不是在开庭就是在开庭的路上。即便如此,在正常审限内办结案件仍然不能保证,直接损害的就是当事人利益,与最初致力于服务当事人的目的不相符合。对此,国家不仅要加快司法改革力度,更重要的是建立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完善相应配套机制,真正发挥立案登记制的优势。

对普通民众而言,只有法官收了材料、立了案,才会觉得心里踏实。老百姓按照自己的理解立案,进入更为复杂的诉讼阶段后,面对证据选择和事实认定时,往往因为缺少诉讼经验和相应的法律专业知识导致败诉,法官工作量因此大大增加。这不仅不利于解决当事人的纠纷,更会削弱司法公信力,一定程度上也浪费了司法资源。如何更好地发挥立案登记制的效力,做到既切实解决人民的需求,又能节约司法资源,就需要进一步探索这一制度,完善相应配套措施。

立案登记制无疑是法院有史以来最彻底、最有效的改革,相信通过法院、律师以及当事人的共同努力,立案登记制一定会发挥出应有的效力,真正做到切实、及时解决当事人诉求,从而加快建立法治国家的步伐。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审判杂志社,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和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本网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审判杂志社”。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同中国审判杂志社联系的,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不良信息举报  |  投稿信箱  

关注《中国审判》
Copyright © 2012-2024 www.chinatrial.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编:100745 联系电话:010-67550550/67550645 杂志社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2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6485号 | 京ICP备 13051393号-1
《中国审判》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