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在线投稿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2024-11-23
星期六
 当前位置:首页 >> 观点 >> 审判前沿 >> 正文
权利救济是国家赔偿工作的核心价值
时间:2014-04-10 18:34:37    作者:杨临萍    

(杨临萍,全国审判业务专家、最高人民法院赔偿办主任)


国家赔偿法作为宪法相关法,直接兑现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承诺,直接体现法治国家公共权力职权与职责对等性的要求,是政治文明发展水平的标志。从国家赔偿制度产生的条件、目的和内容来看,国家赔偿法的精神实质是权利救济,这也是人民法院国家赔偿工作的价值追求。党的十八大报告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法治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对新时期国家赔偿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要使受到侵害的权利一定得到保护和救济,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围绕“权利救济”的价值取向,今后一段时期的国家赔偿工作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树立科学的权利救济的国家赔偿工作理念。主张国家赔偿法的核心理念为权利救济,摒弃国家赔偿法为单纯惩戒法的观念。认识国家赔偿法多元归责原则体系,摒弃国家赔偿为单一违法归责的观念。理解国家赔偿法法定赔偿原则,摒弃国家赔偿法是“不赔法”或“少赔法”的观念。履行国家赔偿“确赔合一”司法审查法定职责,摒弃国家赔偿是简单的算账理财的观念。区分赔偿请求权与获得实体赔偿权,摒弃以实体裁判标准替代立案审查标准的观念。树立国家赔偿是修复公权公信赢得公权信赖的有效途径,摒弃国家赔偿是损害公权公信丧失公权信赖的观念。

二、进一步完善国家赔偿法律适用体系。目前,刑事赔偿、质证程序、法律援助、精神损害赔偿的司法解释及规范性文件正在制定,非刑事司法赔偿、申诉程序、证据规则等规定正在进行前期调研和论证。国家赔偿法律适用规范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提升内在质量。

三、强化国家赔偿类型化研究。类型化是国家赔偿法的突出特点。要通过国家赔偿类型化研究,提高国家赔偿审判质量和效率,促进全面“无缝隙”的权利救济体系形成,增进权利救济的实效性,更好地回应人民群众的权利诉求。

四、探索构建侵权赔偿合并审理机制。要积极开展由赔偿委员会统一审理涉公权力因素多因一果侵权赔偿案件的试点,统一司法裁判渠道和标准,方便群众实现权利。要建立与公安、检察、司法行政、财政、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等部门的联席会议机制,形成处理侵权赔偿的合力。要继续推行国家赔偿司法审查报告和司法建议工作,减少和防范职务侵权行为发生。

五、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国家赔偿纠纷。根据赔偿义务机关法定、赔偿范围法定、赔偿程序法定、赔偿标准法定、追偿追责法定的原则,国家赔偿工作要做到依法立案、依法审理、依法裁决、依法执行、依法追偿追责。

六、高度重视刑事冤错案件国家赔偿工作。要将国家赔偿与刑事案件衔接,让冤错案件受害人依法及时获得赔偿,综合考虑相关因素依法合理酌定精神损害抚慰金。要主动与政府部门协调,多为受害人解决实际困难。

七、加大司法公开做好新闻宣传。要大力推行国家赔偿听证和质证,扩大赔偿文书上网比例,保障当事人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要精心组织国家赔偿宣传活动,积极回应社会公众的关切与疑问,实现赔偿工作与民意的良性互动。

八、积极开展审判理论创新。要系统研究国家赔偿的价值目标、基本原则、功能任务、发展规律等基础问题,深入研究国家赔偿法律实施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理论研究要注重以问题为导向,注重调查研究的方法,注重理论成果的有效转化。

九、加强审判队伍建设。国家赔偿法官要切实提高查明事实的能力、驾驭听证质证的能力、正确适用法律的能力、制作文书的能力、舆情应对能力、息诉止争的能力、调查研究的能力,不断开创国家赔偿工作新局面。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审判杂志社,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和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本网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审判杂志社”。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同中国审判杂志社联系的,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不良信息举报  |  投稿信箱  

关注《中国审判》
Copyright © 2012-2024 www.chinatrial.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编:100745 联系电话:010-67550550/67550645 杂志社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2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6485号 | 京ICP备 13051393号-1
《中国审判》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