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大苗山的司法追梦人
记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县人民法院四荣人民法庭副庭长黄智
时间:2016-11-14 15:59:46 作者:贾贞妮 来源:中国审判杂志社
莫笑小伙岁太轻,扛起国徽穿山林,云深不见人归处,山高只闻法槌音;群众称其面若铁,又感小伙护真情,所到之处纷争止,所断之案积怨宁;他乡富贵烟云过,故里寒山寸似金,守护公正终无悔,青春作伴苗山间⋯⋯ 短短几句七言打油诗,真实地反映出了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四荣人民法庭副庭长黄智的工作及生活状况。因为年轻,他沉在法庭办案一线,伴着乡间岁月洗去内心铅华,在历练中更显成熟、稳重;虽然年轻,他却一年办结400多件各类案件,且无一例案件导致矛盾激化、涉诉上访,在群众、同事、领导之间树立起了广西全区法院办案标兵的好口碑。 翻山越岭求取惠民“真经” 2016年7月5日上午8点,主持四荣法庭全面工作的副庭长黄智驾驶着一辆白色面包警车在盘山路上行驶了一个多小时。今天,他要与书记员龚建华到距离法庭60公里外的洞头乡甲朵村办理一起财产损害赔偿纠纷案。 9点,车子停在离村不远处的“晓安”山底。开庭之前,黄智需要到山顶的争议现场进行实地调查。 打开后备箱,里面整整齐齐放着各类办案工具,与国徽、法槌、执法记录仪格格不入的要数角落里三四顶黄色草帽和几双大小一不的绿色解放鞋。融水群山环绕,交通落后,许多地方尚未通车,仍需步行,但山路崎岖,穿着皮鞋前去办案,走路不便,解放鞋既耐磨又耐脏,是法官在山区巡回办案最好的选择;而草帽在夏天既可遮阳又可扇风,所以每个法庭干警都会配备这两样办案装备。一年未到,黄智已经磨破了两双解放鞋,这是他买的第三双。 戴着草帽、穿上布鞋,黄智步伐矫健地向山顶走去,留给人们一幅从法庭里的威严感向乡间的泥土气转变的“草帽法官”画风。盛夏骄阳似火,山林野草丛生,经过两个小时的勘查、测量、释法、说理,双方在争议现场即达成了调解协议,谈笑而归。 再次回到车里,已是中午1点。饥肠辘辘的黄智谢绝了双方当事人进村吃午饭的邀请,在路边的小店里吃了一碗粉,便匆匆赶往20公里外的安太乡培秀村开庭审理两件劳务合同纠纷案。 回到法庭已是晚上7点。这一天,黄智行驶了一百多公里,调解了3件涉民生案纠纷,穿越了十多个山头,解答了11位案件当事人的疑虑,身上的衣裳也经过三次汗水打湿后再三被风干。 这样的行程,黄智一年要走近百趟。每次巡回办案,无疑都是一次“三藏取经”的历程:翻山越岭,徒步前行,还要应对车子路上抛锚、打滑、爆胎等突发状况,这对他的体力和驾驶技术都是严峻的考验,但这都难不倒黄智“取经”的决心。对他而言,法庭办案的“真经”就是坚持走群众路线,即:到群众中去开展“立案调查、开庭审理、判后答疑”一条龙服务,使矛盾纠纷不出山村便可得到妥善解决。在黄智的奔波下,四荣法庭每年巡回办理的案件数均占到法庭总结案数的80%以上。 土法新用巧借民俗促和谐 在多民族融合的融水,弥漫着浓浓的民族习俗和风情特色。是否能将民间习俗结合到审判工作之中使其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爱钻研的黄智从中基层办案经验中得到启发,探索出一套别具民族地域特色的法庭工作方式。 今年8月28日下午,黄智邀请梁、莫两家当事人到村中族老的小院里喝油茶。一碗看似及其普通的油茶背后,却倾注了黄智力争促成梁、莫两家化积怨、创和谐的切切之心。 这本是一起简单的梁、莫两家之间财产损害赔偿纠纷,但矛盾背后却是因梁、莫两家数十年来一直未处理妥当的传统宅基地纠纷演变成的同村梁姓村民与莫姓村民之间的群体事件。在两方村民均扬言要群体上访的呼声中,黄智挽起裤脚、拉开尺子,来到争议现场实地勘查。由于双方矛盾由来已久,积怨较深,案件经过几次调解双方均不欢而散。 调解不成,是否只能硬判?考量中,黄智意识到若不能化解双方多年的积怨,单靠一纸判决,只会激化矛盾,造成恶劣的影响。 如何解开拧在两家心里数十年的心结,成了办案的关键。经过前几次的调解,黄智看准了双方都有调解意愿,只因调解内容一直协商不下才使得矛盾至今无法妥善解决。再三考量后,黄智决定借助少数民族喜欢打油茶拉近感情的风俗习惯,为梁、莫两家搭建一个情绪缓冲的平台。8月28日下午,黄智请同村中威望较高的族老出面,并组织梁、莫两家当事人到族老的小院里小聚喝茶,大家边喝油茶边聊案情,黄智从情、理、法出发,引导双方当事人逐渐放下对彼此的成见,一点点解开了拧在彼此心中十多年的心结。最终,双方达成协议,笑意盈盈地签下调解书。 打油茶,本是当地的风俗,是当地群众拉近感情的方式,黄智巧妙地将其运用到审判之中,成了别具基层法庭特色的工作方式。此外,黄智还利用辖区多民族多节日的特点,见缝插针地开展节日送法下乡、开办法制讲堂,赢得了无数群众的喜爱。 在黄智眼里,适合群众的,才是最好的。结合民族风俗开展工作,既拉近了与群众之间的亲近感,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向群众普及法律知识,又能巧妙地引导群众从理依法化解矛盾纠纷,达到一举多得的好效果。 黑加白坚守法庭日日夜夜 皎洁的月光静静地洒在法庭窗前的空地上,远离了城市的喧嚣,乡下的夜晚静得似乎有些可怕,如何熬过寂静无聊的漫漫长夜,是很多青年深感烦恼的话题。此时的黄智正坐在电脑前认真地研究案卷,书写着判决书。时针跳到夜里22点,略显疲惫的黄智停下手上的工作望向同在办公室里加班的其他同事:作为院里年轻的一代法官,黄智无疑是寂寞的,他和院里其他的“85后”都被派遣到远离县城、条件艰苦的农村乡下;作为院里年轻的一代法官,黄智又是幸运的,因为他知道不管是哪一个法庭,此时,其他的小伙伴们定也伏案窗前,在堆砌成山的案卷中皱眉研讨,与他齐头并进,共同打发他们枯燥单调的法庭之夜。 405件民商事案件,93%的调撤率,去年年底统计数据的时候,黄智自己也被吓了一跳,不知不觉之间他创下融水法院个人办案数量及调撤率最高纪录。“全区法院办案标兵”“全区优秀裁判文书”“柳州市青年岗位能手”“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兢兢业业地工作,大大小小的荣誉证书也塞满了黄智的办公桌。在这些数字和荣誉的背后,是他一次又一次穿梭于十里八乡的入户送达、倾情调解,一次又一次废寝忘食的伏案夜半、孜孜不倦⋯⋯ 弹指一瞬间,这样的日子,黄智已经悄然走过了6年,跟他同一批进入法院的大部分人,先后离开了这贫瘠的大苗山,朝更大的城市走去。而黄智则默默地坚守在这片土地上,用2000多个日日夜夜辗转于融水人民法庭、大浪人民法庭、四荣人民法庭辖区的14个乡镇,72个村屯,一步步从青涩的书记员成长为主持法庭全面工作的法庭副庭长。 “不是窝在苗山不敢出去闯,而是故乡中总有一些未完成的事,待守护的情,等着有人去做。如果年轻人都出去了,故乡的司法事业犹如村中之景,只能靠着空巢老人去维持,那是多么可悲。就让我守在故里,做一个‘85后’的司法传承人吧。” 翻开黄智的工作手记,细细体会着这些年他在法庭工作的苦与乐,也找到了他对自己的坚守作出的最直白的回答。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审判杂志社,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和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本网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审判杂志社”。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同中国审判杂志社联系的,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