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边城女法官情系天平爱献百姓
新疆兵团第八师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庭长
时间:2017-02-21 16:17:05 来源:中国审判网
【推荐理由】 李莉,女,汉,1975年8月出生,大学本科,中共党员,现任新疆兵团第八师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庭长。 李莉是一名扎根在民事审判一线二十年的女法官。二十年来,她始终坚持“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宗旨,勤奋敬业,恪守公平,化解矛盾,宠辱不惊,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责任感和饱满的热情,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为促进社会和谐而努力工作。她在办案中突出一个“细”字:对案件事实细查,对案件证据细审,对当事人做工作细心。案件无论是判决还是调解,她都会在审清事实的基础上,以透彻的法理嬴得当事人的尊重与钦佩,做到调判皆以理服人。在调解方法上,李莉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况把握“四因”策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案制宜、因人制宜,灵活掌握调解方法。她常用唠家常的方式拉近同当事人的距离,让他们说心里话,力促当事人调解、和解结案,准确把握双方当事人心理,能够较成功地将许多看似复杂的案件圆满调解。思想上爱民、行动上亲民、方法上便民,注重一次性解决纠纷,案结事了。 她多次被评为八师石河子市优秀政法干警、巾帼建功先进个人、优秀党员,八师法院办案能手、优秀干部,两次荣立个人三等功,2015年被评为西北五省涉军维权先进个人。 【办案故事】 边城女法官情系天平爱献百姓 民事审判审理的大多是家长里短、民间借贷等老百姓之间的纠纷,而中级法院审理的民事案件大多矛盾都十分尖锐。李莉则凭着她对法律的信仰、对法官事业的执着、对百姓的热爱,在办案中突出一个“细”字:对案件事实细查,对案件证据细审,定纷止争,对当事人做工作细心,做到调判皆以理服人,树立了自己公正无私、勤奋敬业、平易近人的亲民法官形象。 艾某11岁之子在兴达公司附近玩耍时,落入兴达公司附近的水渠中,不幸溺水身亡,由此引发诉讼。一审判决后,兴达公司认为孩子落水地点不在其管辖之内,不应承担责任,提出上诉。二审庭审中,双方为孩子落水地点唇枪舌战,艾某夫妻为中年丧子之痛不依不饶。作为主审人的她果断决定到现场实地查看。经过现场查看,在全面掌握案情,分清是非的基础上,当即指出兴达公司擅自在水渠上搭设树干,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埋下安全隐患。在送达判决时,兴达公司认为二审法官工作认真细致,说理到位,并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带来的不良后果,不仅接受了判决而且主动履行完毕。 蒋某与钱某原是朋友,一起干了一个拆迁工程。蒋某主张与钱某是合伙关系要求分配合伙利益,钱某只承认与蒋某是雇佣关系。一审以蒋某主张合伙证据不足为由,驳回了蒋某的诉讼请求。通过阅卷,她认为从证据上讲对蒋某非常不利,但钱某认可蒋某提供劳务,就是本案的突破口。庭审中,她认真听取双方当事人的意见,查清虽合伙证据不足但钱某拖欠劳务费事实清楚。钱某仍然拒绝付款。于是她采取不同的调解对策,在法、理、情之间寻求最佳结合点。不惜心血一遍又一遍与钱某进行沟通,此时天色已黑。最终因李莉的一片真情说服、感化了钱某,双方达成了调解协议。钱某于次日即时履行了付款义务。 图为李莉主审的案件当庭给付。 如何促成双方当事人本着自愿的原则,心平气和地达成调解协议,是摆在二审承办法官面前的一大难题。在调解方法上,李莉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况把握“四因”策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案制宜、因人制宜,灵活掌握调解方法。她用唠家常的方式拉近同当事人的距离,借助习惯情理和善良风俗,增强调解工作的亲和力,提高群众的认同感,力促当事人调解、和解结案。在多年的审判中,她总能在准确把握双方当事人心理,敏锐发现调解的切入点后,成功地将许多看似复杂的案件圆满调解。 八十二岁的老人刘某,育有子女四人,其体弱多病,长年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子女也都不尽赡养义务,老人便将子女四人告上法庭。为了老人的身体考虑,李莉决定到老人的居住地巡回开庭。2016年10月26日,李莉带着合议庭法官和书记员顶着初冬的第一场雪驱车一百多公里来到134团。老人不能久坐,开庭时她耐心询问了老人对赡养问题的意见后,就让老人退庭由其代理人代为陈述。开完庭后,她多次耐心细致地和老人子女谈话,听取他们的意见,化解他们的家庭矛盾,指出赡养老人既是子女应尽的法定义务,也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基本要求,使老人的子女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并积极给付了赡养费。 在工作中,每当遇到需要二次开庭时,在开庭时间的确定上她总是会询问双方的意见,如果一方是偏远团场的当事人,她会尽量把在途时间空出来,哪怕占用自己下班时间开庭;每当遇到外地当事人胜诉得到赔偿款时,她总是担心其路上携带不方便,主动帮其存入银行;在对具有给付内容的案件进行调解时,她也会善意的提醒双方当事人加上一条协议内容,即义务人如不按期履行,将按原审判决执行,以此督促义务人积极履行义务,同时也给权利人吃了一颗定心丸。在调解达成后,当事人都会握着她的手说:“李法官,你比我们想的还周到。” 作为一名法官,她深知胸前闪光的国徽是一道耀眼的光环,同时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她的信念就是让法律的天平永远公正,让司法的阳光照耀每一个公民。 关注《中国审判》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审判杂志社,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和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本网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审判杂志社”。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审判杂志社)”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同中国审判杂志社联系的,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