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宫雪
初冬时节,全球互联网行业第3次开启“乌镇时间”。白墙黛瓦,石板木窗,古朴雅致的江南古镇邂逅日新月异的互联网科技,古典与现代在这里交织碰撞,相得益彰。 新落成的乌镇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绕水而建,完美呈现了江南古老建筑与现代网络相融共生的和美场景。作为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会址,这里见证着全球互联网的最新发展动态和成果,同世界分享“中国智慧”,传递“中国强音”。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大会开幕式上通过视频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互联网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具发展活力的领域。互联网快速发展,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深刻变化,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一系列新机遇、新挑战。 2016年是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的第22个年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与2015年底相比提高了1.3个百分点,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一路走来,蹄疾步稳,中国已经成长为风华正茂的互联网大国,是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互联网技术无国界、无边界,社会各个领域在互联网的强大推动力下焕发出无限活力。司法作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在信息化技术的有力推动下,不断向现代化奋勇迈进。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指出,信息化建设和司法改革是人民司法事业的车之两轮、鸟之双翼。本次大会设立“智慧法院”暨网络法治论坛,搭建了一个交流全球法院信息化工作经验、推进网络法治化的重要平台。周强院长在会上表示,要加快“智慧法院”建设,实现人民法院工作的全面信息化,促进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努力实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科技浪潮奔腾不息,“智慧法院”建设正在开启崭新篇章。 “智慧法院”的进阶之路 朗润的墨色山水间,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慈云厅内,来自全球9个国家的最高法院院长、大法官,有关国际组织负责人、企业代表、信息化专家就法院信息化建设、网络法治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周强院长指出,当前,人民法院正在努力建设全面覆盖、移动互联、跨界融合、深度应用、透明便民、安全可控的人民法院信息化3.0版,并探索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神经网络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开展“智慧法院人工智能系统”研究计划,加快建设“智慧法院”。 2016年3月,周强院长在《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指出,继续深化司法公开,加快建设“智慧法院”。“智慧法院”以确保司法公正高效、提升司法公信力为目标,充分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促进审判体系与审判能力现代化,实现人民法院高度智能化的运行与管理。 “智慧法院”是信息化建设不断转型升级的重大成果。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贺荣指出,建设智慧法院,就是让法院工作插上信息化的翅膀。信息化建设是人民法院一场深刻的自我变革,是新时期法院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法院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将其作为“一把手”工程紧抓落实,信息化建设迎来新的发展时期。 2013-2015年,每年一届的全国法院信息化工作会议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与需求导向,逐步明确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基本方向,为建设工作提供了路径指引。2015年11月,全国法院第三次信息化工作会议在长春召开,对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进行再部署,研究制定信息化3.0版建设计划。这次会议是人民法院信息化3.0版的建设推进会,周强院长在会上强调,要加强对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坚持战略思维,尊重司法规律,坚持便民利民,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统筹协调,坚持长远目光,抓紧制定《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十三五”发展规划》。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联合发布的“国家级智库报告”《中国法院信息化第三方评估报告》,中国法院基本建成了以互联互通为主要特征的人民法院信息化2.0版,实现了对审判执行、司法人事和司法政务3类数据的集中管理。这是全国首部关于法院信息化的第三方评估报告。 2.0版完美收官,3.0版全新布局,信息化建设永无止境。为加强顶层设计,在“十三五”期间更好地统筹指导全国法院信息化建设工作,最高人民法院于2016年2月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通过《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五年发展规划(2016-2020)》和《最高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五年发展规划(2016-2020)》。周强院长强调,要加强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推动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转型升级,尽快建成以大数据分析为核心的人民法院信息化3.0版,促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 作为指导全国法院信息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五年发展规划(2016-2020)》确定了顶层设计、系统建设、保障体系、应用成效等4个方面、55项重点建设任务,提出要在2017年底总体建成人民法院信息化3.0版,2020年底实现人民法院信息化3.0版在全国的深化完善。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网络强国”纳入“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升为国家战略,明确提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为我国信息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2016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将建设“智慧法院”列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关于未来“智慧法院”的建设方向,周强院长表示,首先,要实现法院工作的全面信息化,这是未来建设“智慧法院”的基础。“全面信息化”不仅是实现审判执行工作全过程、全方位的信息化,还要实现审判执行方式和相关辅助工作的信息化,实现服务群众诉讼工作的信息化;第二,面对信息化产生的海量司法大数据,要加强开发、研究和应用,充分运用司法大数据服务法官办案、服务当事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第三,要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司法领域的应用。最高人民法院将在国家有关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在同有关部门的大力合作下,积极发挥自身力量,通过推进深度学习、大数据算法等在审判执行工作中的深度应用,集全社会之力,集全国法院之力,开发中国的人工智能司法力量。 法院迈进“智慧时代” “未来的政法系统离不开互联网,离不开大数据。”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在中央政法委第四次百万政法干警学习讲座上这样强调科技创新对政法工作的深远影响。 人民法院以开放包容的姿态,积极探索运用新兴技术,全面向“智慧时代”迈进,信息化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周强院长指出,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将信息化成果应用于审判执行和法院管理的各个领域,取得明显成效。中国法院利用信息系统和智能化服务,实现网上立案、办案、执行和网上办公,实现数据的实时统计、实时更新和互联互通,建成审判流程公开、庭审活动公开、裁判文书公开、执行信息公开四大平台,实现对审判、执行工作全程监督、全程留痕,加强对司法大数据的管理、分析和应用,有力促进了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 2014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开设的中国审判流程信息公开网正式开通,这是全国法院推进司法公开和信息化建设的重大进展。案件的审判流程信息、人民法院的工作情况和公共信息通过网站向全社会及时公开,信息化手段使司法过程更加透明。 执行信息化是解决执行难的必由之路。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是人民法院运用信息化技术,主动向执行难出击的一记重拳。通过公开执行信息,方便当事人随时查询、了解执行案件的进展情况,使“老赖”无处遁形。 作为全国法院统一、权威的裁判文书公开平台,中国裁判文书网于2015年12月全新改版上线。新版网站围绕“内容权威、技术先进”两大重点,提供主动式、智能化检索服务,通过信息化技术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和专业用户对裁判文书的多样化需求。自2013年7月1日正式开通至今,中国裁判文书网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裁判文书公开平台。 2016年9月,司法公开第四大平台—中国庭审公开网正式开通。庭审视频直播实现了司法公开从静态到动态的飞跃,是互联网时代司法公开的重要创新,是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的又一崭新成果。 最高人民法院的信息化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2016年3月31日,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立项建设、人民法院出版社具体研发的中国法律应用数字网络服务平台—“法信”正式上线。作为中国首家法律知识和案例大数据融合服务平台,“法信”平台是最高人民法院在“互联网+”时代和“大数据”时代推进人民法院信息化3.0版和“智慧法院”建设,促进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审判工作向智能化、现代化转变的有力抓手。周强院长指出,“法信”平台是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的又一重大成果,也是人民法院推进司法公开、加强法治宣传的一个新窗口。 2016年11月10日,人民法院信息技术服务中心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等单位共同成立了天平司法大数据有限公司,这是整合优势资源、创新管理运行机制、推进“智慧法院”建设的重要成果,司法大数据研发再添新力量。 2016年11月22日,由人民法院出版社承建的最高人民法院数字图书馆正式上线。建设数字图书馆是最高人民法院坚决贯彻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认真贯彻落实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和“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重要举措。数字图书馆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汇聚海量的数字法律文献资源,集成大量中外法律数据库,联通国内外图书馆馆藏资源,为法官和人民群众提供多形式、多渠道的法律信息资源,实现了传统图书馆和新兴图书馆业态的有效融合。 在最高人民法院的指导下,地方法院依托顶层设计,结合各地的具体情况,以开拓创新的精神不断加快信息化建设,涌现出各具特色的法院信息化服务样本。 作为信息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地区之一,浙江法院形成了网络全互联、业务广覆盖、数据大集中、资源共享用的信息化工作新格局,网络法院、电子商务网上法庭、电子督促程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体化网络平台等各项工作取得良好效果。 上海法院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大数据战略这一有利契机,提出了“以建设‘数据法院’为支撑,以建设‘智慧法院’为引领,实现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的工作思路,建立了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大数据信息系统,信息化建设进入大数据时代。 江苏法院在工作中充分理解和运用互联网思维,强调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和用户思维对法院工作的深刻影响,加强云平台和大数据中心建设,不断推进法院工作的“网络化”,加快建设“智慧法庭”和“智慧诉讼服务中心”,进一步强化人工智能的深度应用。 河北法院以人民群众司法需求为导向,自主研发了智审1.0、庭审自动巡查、审判风险防控、便携数字法庭、网上电子诉讼平台、三方远程庭审6大系统,在方便人民群众、提高审判质效等方面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智慧法院”护航公平正义 早在春秋时期,乌镇是吴越边境,吴国在此驻兵以防备越国,史称“乌戍”。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沧海变桑田。乌镇自2014年11月成为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举办地,千年古镇触网蝶变。 如今漫步乌镇,除了领略江南水乡的雅韵风姿,极富科技感和现代感的互联网元素随处可见。以茅盾名著《子夜》命名的子夜路上,遍布互联网前沿产业项目和智慧民生应用。互联网变革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促进民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信息技术产业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支撑,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互联网让当地的年轻人回到故乡,成为风口上热情洋溢的创业弄潮儿。从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来看,科技正在重塑乌镇。 信息技术蕴含着巨大力量,乌镇的改变只是一个缩影。周强院长指出,信息技术推动司法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中国法院确保司法公正、提升审判质效、更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的系统工程,意义深远。 没有信息化,就没有人民法院工作现代化。现代信息技术不断融入和影响法院工作的方方面面,为法院工作注入新活力,带来新机遇。将信息化广泛深入地应用到审判执行和法院管理工作的全部流程和各个方面,能够提高新时期人民法院的履职能力,破解工作难题,降低工作成本,从而有效地提升司法效率,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务。信息化有力地推进人民法院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信息化建设为司法公开提供了重要平台和载体。人民法院坚持主动公开、依法公开、全面公开和实质公开,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将司法公开覆盖审判执行工作各领域、各环节,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执法司法越公开,就越有权威和公信力。要坚持以公开促公正、以透明保廉洁。要增强主动公开、主动接受监督的意识,完善机制、创新方式、畅通渠道,依法及时公开执法司法依据、程序、流程、结果和裁判文书。对公众关注的案件,要提高透明度,让暗箱操作没有空间,让司法腐败无法藏身。“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权力运行不见阳光,或有选择地见阳光,公信力就无法树立。”信息化建设的各项成果共同推动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提升司法公信力,让正义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 司法信息化的基本宗旨是保障人民权利与提升人民福祉。人民法院立足群众的司法需求,切实回应社会关切,运用信息化手段不断完善各类司法公开平台的互动功能、服务功能和便民功能,把深化司法公开变成人民法院和人民群众双向互动的过程,以信息化技术搭建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周强院长强调,加强法院信息化建设,根本目的是要促进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实现“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