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在线投稿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2024-12-22
星期天

《中国审判》2017.18 172 出版日期:2017-06-25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聆听 一巡故事

文 | 宫雪

“又苦又光荣”

20151月,赵钊第一次踏上了深圳这片土地。

这是一个注定被深深铭刻在中国法治建设史上的时间节点,自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巡回法庭制度迈出了历史性的关键一步。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一项重大改革决策。第一巡回法庭成立伊始,便肩负起司法改革“先行者”和“排头兵”的光荣使命。

和所有第一批来到巡回法庭的工作人员一样,赵钊成为了司法改革“试验田”上的“拓荒者”。他和同事们乘坐的飞机在晚上抵达宝安国际机场。夜幕中,赵钊坐在去办公地点的大巴车上,当时的他还没真正回过神来,“感觉像在出一次长差”。

事实上,一切才刚刚开始,真正的挑战正在前方不远处等待他们。

当赵钊第一次走进办公大楼,那里弥漫着一股刺鼻的装修气味。楼体内部重新喷刷的墙面和铺设的地砖,以及后期改造工程的不断施工,更增添了一种筚路蓝缕启山林的开拓之感。

当时,因为住宿问题还在协调之中,赵钊他们临时住进了办公地点附近的荔园酒店。往后的半年时间里,赵钊和同事们就在这里过上了久违的集体生活。

对他们来说,巡回法庭建设没有前路可以遵循,如今已经发展成熟的各项创新性举措,都在复杂的实践中经过了逐步探索和完善的过程。

例如:第一巡回法庭成立之初的信访量就远远超过了前期预估。据赵钊回忆,人数最多的时候,一天之内的信访群众曾达到300多人。为了缓解巨大的信访压力,第一巡回法庭在一段时间内实行全员接访,所有庭领导和审判团队都坚持在信访工作一线,认真对待每一个当事人的来访诉求。

据赵钊回忆,初期的接访工作常常进行到晚上10时许。在全员努力下,第一巡回法庭妥善处理了信访高峰,大量矛盾纠纷在地方得以化解。

2015年夏天,地铁施工导致第一巡回法庭的诉讼服务大厅存在塌陷危险。为了保障当事人的安全,诉讼服务大厅的工作人员转移到大楼内院的一个半露天走廊上办公,全天工作的同时也要经受着暑热的考验。

如此紧张的工作节奏和简陋的工作条件加剧了时间的流逝感,“日子过得像翻页一样快”。

在第一巡回法庭,赵钊锻炼成了一名“多面手”。用他的话说:“这里就像一个大熔炉,能全面打磨你的各种能力。”除了在诉讼服务大厅接待过当事人,赵钊还当过法官助理,也在综合办公室做过各种服务保障和宣传工作。

设立综合办是巡回法庭实行扁平化管理的重要体现,大量信访、审判等核心业务之外的法院工作都集中在这里。从对外联络、文稿撰写,到为法官们解决大大小小的生活问题,综合办的工作相对繁杂,这里事无巨细的忙碌同样给赵钊留下了深刻印象。

赵钊去往第一巡回法庭的时候,孩子刚过完一周岁生日不久。采访中,这位新手父亲谈到此处,难掩内心的遗憾之情。没能完整地陪伴孩子成长,这让他心里总有些难以抹去的愧疚。

家人的支持给了赵钊强大的工作动力。2015年春节,赵钊因为工作原因无法回到北京,家人赶来深圳和他团聚。在那里度过的第一个除夕,是赵钊终生难忘的温暖时刻,有感动,有幸福,也有歉意和内疚。

“又苦又光荣。”如今回忆这段两年多的工作经历,往事如昨,在赵钊心里激起了层层涟漪。或许,这份真正触动心底的情感难以用只言片语来表达,它属于赵钊,属于那些并肩而行的建设者们。

上世纪80年代,一首名为《夜色阑珊》的流行歌曲红极一时。如果你曾在夜里飞抵深圳,你会见到歌中的景象:“晚风吹过来,多么的清爽。深圳的夜色,绚丽明亮……我的青春,我的世界,在这时刻,如此辉煌。”在包括赵钊在内的第一批建设者的回忆中,2015年冬天那个到达深圳的夜晚,就是这样一个无比美好的开端。

再踏巡回路

和赵钊的巡回工作经历相似,熊俊勇是第二巡回法庭的首批建设者。2017年初,结束了第二巡回法庭两年工作的他没有回到北京,而是南下深圳,继续投身第一巡回法庭建设之路。在熊俊勇看来,扎根于巡回岗位,体现了法官的信仰和担当,他以此为乐,更以此为荣。

一张轮廓明朗又干练的脸庞,小眼睛,讲起话来语速稍快,这是笔者对熊俊勇的第一印象。初见熊俊勇,是在第一巡回法庭每周三例行召开的主审法官会议上。

这天下午,窗外的蒙蒙细雨带来了湿漉漉的清凉。会议室内,第一巡回法庭副庭长张勇健、廉政监察员赵晋江和多位主审法官们围圆桌而坐,前来旁听的法官助理和书记员们坐满了整个会议室,一张张年轻的面孔散发着蓬勃向上的朝气与活力。

坐在会议室的一角,笔者眼前的场景更像是一场法律业务学习研讨会。

当天,从事行政审判领域多年的熊俊勇与大家交流的话题是“一并审理民行争议案件”。他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出发,围绕民行争议案件一并审理的事实认定、适用范围等重点问题,作了详细、深入的观点梳理和经验分享。

随后,大家畅所欲言,气氛热烈,智慧的火花在观点交锋中碰撞而出。一位从事民事审判的法官从自己熟悉的领域出发,依据《物权法司法解释》第一条,对这一话题涉及的相关内容提出了疑问。另一位法官助理对照着自己带过来的专业书,向熊俊勇法官表达了实践中面临的困惑,谦虚地请教解答。

时间在充满激情的互动中不知不觉地流逝,会议持续了两个半小时。张勇健副庭长全程聚精会神,时而托腮思考、时而提笔记录,时而点头认同,尽显儒雅又庄重的学者气质。会议接近尾声时,张勇健副庭长和大家交流了自己的体会和感悟:“这种学习和交流的方式非常好,令人受益匪浅。业务探讨要百花齐放,勤于思考,乐于表达,敢于提问,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在第一巡回法庭,上述这一幕已经成为一种制度和常态。主审法官会议不仅为合议庭审理案件提供参考,也是一个业务学习与交流的平台和“讲堂”。

张勇健副庭长非常重视第一巡回法庭法官队伍业务水平的提高,积极倡导法官们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主动更新知识结构,以进一步适应巡回法庭各项工作的高标准和严要求。

会议的第二天,熊俊勇法官一行动身前往距离深圳800公里左右的湖南长沙,在那里开庭审理一起因工程建设中的强制清场行为引发的行政纠纷案件。这是湖南省被列入新增巡回区后,第一巡回法庭首次在当地巡回开庭审理案件。

在去往长沙的高铁上,除了办公材料和随身行李,熊俊勇还带了两本书。《择案而审》是其中之一。

翻开这本书,蓝色、红色、黑色,各种不同的标注给洁白的书页增添了灵动的色彩,这是熊俊勇的读书笔记,是他用心思考的智慧结晶。另一本书则是熊俊勇不只一次认真研读过的“人民司法案例重述系列”中的行政卷。

20174月,“世界读书日”前夕,最高人民法院号召全国法院开展“坚定理想信念,坚定法治信仰”全员读书活动,把读书作为加强干警理想信念教育、培育法院队伍职业精神的重要举措。

在第一巡回法庭,读书已经普遍成为了法官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在位于办公大楼二楼的图书阅览室内,文学、国学、哲学、历史、经济以及法学理论和法律实务等众多书籍和杂志井然有序地陈列在书架上。平日,法官们和工作人员都会来到这里,有人利用午休时间在这里“充电”,有人则将精心挑选的书籍带回去认真研读,然后按时归还。

熊俊勇待人热情,十分健谈,除了聊专业、聊案子,说起很多话题来都头头是道。这在很大程度上正源于他丰富的兴趣爱好和知识储备。除了阅读之外,他还喜欢尝试新的数码产品,关注科技领域的前沿动态。

熊俊勇告诉笔者,他刚刚读完著名财经作家阿耐创作的长篇小说《大江东去》。这部被誉为“描写改革开放30年的第一小说”,全面、细致、深入地表现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历史变迁。对来到深圳这片改革热土工作的熊俊勇来说,重温那段风云际会、跌宕磅礴的光辉岁月,是他感受和理解当地文化的重要渠道。

深圳再回首

与赵钊和熊俊勇不同,奚向阳不是第一批巡回法庭建设的亲历者,但他与深圳早已结缘。

1992年春节过后的深圳,艳丽夺目的三角梅在路边盛放,处处洋溢着温暖宜人的春天气息。当时,研究生毕业在即的奚向阳从北京来到深圳做社会调查,眼前所见从凛冽萧瑟的北方冬景切换成了生机盎然的南国风光,这让他一下子喜欢上了这里。

这年7月,奚向阳正式毕业。在通过深圳市公务员招录考试之后,他成为了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涉外庭的一名书记员。

像是一场交响乐演出正式开场,奚向阳的法院工作生涯在深圳拉开了序幕。

上世纪90年代,南巡暖风掀起了改革开放的新一轮高潮,也带来了一股“深圳热”。这座倡导“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滨海城市向年轻人展现出了独特的发展魅力和巨大的发展前景。和奚向阳一起毕业的同学当中,有三分之一选择了去深圳追逐梦想。

伴随着飞速向前的经济发展和日渐频繁的对外交流,特区的涉外纠纷数量不断增加,案件的复杂程度加大。据奚向阳回忆,当时的深圳中院涉外庭每年人均办结十五六起涉外案件,这在国内同期处于较高水平。

在担任了一年半的书记员之后,奚向阳成为了涉外庭的助理审判员,随着业务能力和实践经验的不断提升,他一步步成长为审判员、副庭长。

平稳有序的职业轨迹在2006年发生了变化。当年8月,奚向阳离开深圳北上,来到最高人民法院民四庭担任审判员,继续从事涉外民商事审判。在

北京工作的10余年间,奚向阳不断精耕业务,参与了众多的重大民商事案件审理。20171月,奚向阳作为第一巡回法庭的第二批主审法官之一,从最高人民法院重新回到了自己的事业起步地。巧合的是,位于深圳市罗湖区红岭中路1036号的第一巡回法庭,正是他曾经工作过的深圳中院旧址。

对奚向阳来说,这座城市如同久别重逢的老友,为他唤起了泛黄的旧时光,也点亮了前行的新征程。

来到第一巡回法庭至今,奚向阳承办了大约40余起案件,参加合议的案件有160余起。他的办案热情丝毫没有随着从业时间的累积而消退。“法官是一个有意思的职业。”对奚向阳来说,能在工作中接触到不同的人和事,这本身就充满了新鲜感。

多年的法官工作在奚向阳身上印刻下了一种处世的人生智慧:“妥协是一种修养,也是一门艺术。”工作当中,法官们因为讨论案件而产生不同意见,是再正常不过的情况。善于倾听他人的看法,尊重多元观点,不固执已见,不偏执,这些是奚向阳对“妥协”的理解。在他看来,妥协使社会保持弹性而不破裂。

20177月,又是一个毕业季,已经告别校园生活25年的奚向阳受邀为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毕业典礼作主题致辞。面对台下一张张朝气蓬勃的面孔,奚向阳和他们分享了自己作为过来人的职业心得:“从事法律专业要有爱,对生活,特别是对陌生人的爱。”

工作之余,奚向阳有两大爱好:多走路、多看书。这就是他最喜欢的生活,这是属于他的生活之爱。

在第一巡回法庭,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巡故事”。这些生动鲜活的人和事,如同一串串跳动的音符,谱写出了动人的“一巡之歌”。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不良信息举报  |  投稿信箱  

关注《中国审判》
Copyright © 2012-2024 www.chinatrial.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编:100745 联系电话:010-67550550/67550645 杂志社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2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6485号 | 京ICP备 13051393号-1
《中国审判》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