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在线投稿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2025-04-27
星期天

《中国审判》2016.17 147 出版日期:2016-09-05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阳光司法”正当时

记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的司法公开工作

1.5.jpg

摄影 高绍安

精致、文艺、摩 登、财富、不 夜城······上海有很多面孔,很难用一两个形容词去精准地概括它的城市气质。套用那句众人耳熟能详的话,“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上海。”

即使初到上海,大抵也不会觉得陌生,人们早已通过刻着海派烙印的文人墨客对这座城市建立起感知。在这里,你可以真实地看到王安忆笔下弄堂里鳞次栉比的房屋,当真依旧是“挤挤挨挨,灯光是如豆的一点一点,虽然微弱,却是稠密,一锅粥似的”;也会在游走时不经意间踏上张爱玲的足迹,看看常德公寓这个在一代才女心中“最合理想的逃世的地方”,或驻足在她书中提及的国泰电影院门口,畅想男女主人公在十字街头的浪漫邂逅;你甚至可以像木心一样,直抒内心对于上海印象和现实不符的巨大落差,无奈地慨叹“上海在哪里”。如果是上海的“常旅客”,不必多说,这座常看常新的城市也会以它飞速向前的发展态势给人带来种种惊喜。

与一座城市光鲜且体面的外表相匹配的,是内部社会生活的正常有序运转,这背后离不开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工作的有力支撑。其中,司法作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在城市整体发展和市民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转型期社会矛盾的凸显和民众依法维权意识的提高,司法公开成为实现司法公正、破解司法难题和瓶颈、提升司法公信力的重要措施。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推进司法公开三大平台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着力打造“阳光司法”工程,推进审判流程公开、裁判文书公开、执行信息公开三大平台建设,并选择部分法院开展试点工作。

作为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的全国司法公开三大平台建设的试点法院,三年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上海高院”)以建设“阳光司法、透明法院”为目标,以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六难三案”等突出问题为重点,坚持贯彻“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的原则,完善司法公开制度,健全司法公开机制。在建设司法公开三大平台的基础上,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互动式的司法公开体系,推出了审判流程、裁判文书、执行信息、12368诉讼服务等十大司法公开服务平台,保障了当事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截至2016年6月,十大平台已面向社会公开了112个方面的830个信息项,累计公开发布信息1.43亿条,日均访问量达3万人次。

有问题,请拨打12368

“怎么打了一个电话,法院的法官就真的来了,来得可真快!”今年90岁高龄、独居上海市静安区的陈阿姨没想到一个电话就解决了困扰自己多时的纠纷。

邻居改装吸油烟机与燃气热水器的排气管道,将管道放置在陈阿姨家的卧室窗口旁边,嘈杂的排气声和刺鼻的气味干扰了她的正常生活。在几番沟通无效的情况下,陈阿姨拨打了上海高院12368诉讼服务平台(以下简称“上海高院12368”)的热线电话。

这只是“上海高院12368”每天接听的众多来电之一。走进12368值班大厅,墙上蓝底白字写着“阳光司法”4个大字,格外醒目。

这当然不是一句挂在墙上的空口号。2013年12月,上海高院在全国法院中率先建立了12368诉讼服务平台,旨在解决立案难、案件查询难、联系法官难等司法工作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贯彻落实高院院长崔亚东提出的“把方便留给群众,把困难留给自己”的要求,让“阳光司法”真正落地。据最新统计,2014年1月2日至2016年8月15日,“上海高院12368”共提供各类人工服务49万多次、自助服务23万多次,主动发送涉案短信163万多条,诉讼服务总量的年均增幅超过100%。其中,热线电话由开通初期每天接听、处理200多件增加到目前的1000件左右。

聚沙成塔,提交这份优异的数据成绩单,依靠的是工作人员对待每一个来电、每一起案件的敬业与专业,得益于他们在各个工作环节上事无巨细的考量和丰富的办案经验。

接到陈阿姨来电并了解情况后,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12368分平台立即将该工单的提示短信发送至立案组组长和信访组组长等工作人员的手机上。诉讼服务中心当即组织负责立案、信访、诉前调解的干警开会,将电话专线接听与事项接待办理相结合,积极研讨对策。第二天,立案组组长与资深窗口接待干警前往陈阿姨家中,认真倾听了她的诉求,细致地进行实地考察,核实有关情况。在帮助陈阿姨平复情绪的同时,立案法官还指导她书写诉状,备齐诉讼材料,当日就办理了立案手续,纠纷最终得到妥善解决。

除热线电话之外,该平台还将短信、网络、微信、移动APP等应用平台和窗口服务融为一体,具备联系法官、查询案件、法律咨询、投诉信访等18项功能。同时将上海市各级法院原有的70条热线全部并入“上海高院12368”,实现“一号对外”和“一门式”服务,让群众使用起来更加方便快捷。

目前,“上海高院12368”的人员队伍包括15名座席接听员和2名后台法官,退休返聘的章法官就是其中之一。他告诉笔者,从现实工作情况来看,该平台主要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来电主体广泛。除上海市民之外,后台还经常收到外省市人员和外籍华人来电,来电人员的职业构成既有普通市民,也有专门的法律从业人员,其中以律师群体为主。二是咨询内容广泛。除诉讼咨询外,来电内容还包括大量的心理咨询、联系法官和案件查询等。

认可和好评不止于民间。2014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视察“上海高院12368”平台后指出:“这是一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司法便民利民的成功举措,要认真总结经验,不断加以完善,适时予以推广。”

三大平台发力,共促司法公开

《意见》指出,建设司法公开三大平台,是人民法院适应信息化时代新要求,是满足人民群众对司法公开新期待的重要战略举措。人民法院应当通过建设与公众相互沟通、彼此互动的信息化平台,全面实现审判流程、裁判文书、执行信息的公开透明,使司法公开三大平台成为展示现代法治文明的重要窗口、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的重要手段和履行人民法院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

上海高院紧紧抓住其作为司法公开三大平台建设的试点单位这一契机,通过各方努力,突破层层困难,构建了包括三大平台在内的、具有上海高院工作特色的十大司法公开服务平台。

在审判流程公开方面,上海高院建立了案件信息全流程发布机制,将审判流程细化为26个节点,以短信方式主动向案件相关当事人推送,实现审判流程信息全公开。早在2008年10月,上海高院就建立了庭审直播系统。2016年5月,该院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实现了与网络、微信、微博、APP等媒体,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庭审公开平台的无缝对接。截至2016年6月底,共累计直播庭审5278件,其中2016年1-6月共直播庭审492件,日均直播4件。庭审直播为社会公众关注和参与讨论司法案件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渠道,一些引发社会性话题的热点案件由此向民众公开了权威信息和最新进展。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2月18日,林森浩故意杀人案庭审直播的单日点击量就超过7000万人次,司法公开的巨大影响力可见一斑。

2004年,上海高院在全国法院率先建立裁判文书公开平台,目前已与全国法院裁判文书公开平台对接,实现了依法应该公开的生效文书全部上网。截至2016年7月底,该平台累计公开各类裁判文书116.87万篇,平台日均访问量达2万人次。

打开上海高院的官方网站,简洁直观的界面以蓝色和褐色为主调,彰显出司法工作的理性与庄重。界面下方,“执行信息公开”这一板块赫然在目,点击进入后,“执行指南”“执行公告”“执行动态”等5个子版块分门别类、条缕清晰地介绍了执行工作各个环节的基本情况和相关动态。除了上海高院官方网站,当事人或社会公众还可以通过短信、微信、APP等平台查询17项执行相关信息,及时了解执行工作的相关进展。同时,上海高院还建立了执行案件信息全流程发布机制,将执行流程细化为34个节点,以短信方式主动推送给案件相关当事人,实现执行流程信息全公开。截至2016年7月,该平台累计公开执行节点信息85.5万条、执行查控信息1692万余条、网上曝光被执行人约25.9万名。

明亮温暖的司法阳光下,执行程序作为“社会正义最后一道防线的最后一个环节”,迸发出强劲的威慑力。据统计,该平台在2015年共促使1.2万个被执行人主动履行法律义务,占当年曝光数的12.36%。就总体的执行成果而言,上海高院的执行标的清偿率达到75.7%,远远超出全国62%的平均水平。

各项司法工作中展现出的社会百态浓缩成严谨直观的数据,尽管不如具体个案那般生动鲜活,却是一份超出众生相之上、理性透明的有力依据。通过全面推进司法公开三大平台建设,上海高院强有力地践行了“切实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新媒体助力,司法公开辟新径

“互联网+”时代,来势汹涌的新媒体浪潮正在重塑各行各业的发展生态。积极拥抱新技术,开发利用新平台,是上海高院在推进司法公开过程中顺势而为、一以贯之的工作姿态。

浏览新闻信息是民众日常了解和关注司法工作的主要途径,新媒体的发展和普及变革了人们接受信息的传统方式。在这一背景下,上海高院建立了新闻信息公开平台,注重利用新媒体引导舆论,充分运用互联网、微博、微信、电视广播等多种媒体,适时公开法院信息。截至2016年8月,上海高院入驻腾讯和新浪的官方微博——“浦江天平”的粉丝总数已经近100万。同名官方微信在2015年5月26日上线,成为提升司法公开水平的又一新阵地。此外,上海高院还组织建立了各级法院统一的互联网站,以及知识产权保护、海事审判信息等专门网站,均提供中英文多个版本,及时向世界发布该院的审判工作动态、典型案例和庭审视频等信息,并提供网上立案和咨询等互动性司法服务。

服务多元主体,司法公开显成效

上海高院司法公开平台的服务群体不仅是普通民众,还包括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他们可以利用该院建立的联络沟通信息服务平台,通过特定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与法院进行沟通互动和信息共享。自2014年7月10日平台开通运行以来,共上载法院重大活动、重点工作等图片信息499篇、文字信息505篇,上载《法院工作通报》共127期,上载《联络工作动态》85篇,将办结的人大代表建议58件、政协提案42件反映于联络沟通信息服务平台,方便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及时查询办理结果和督促办理进度,促使双向互动更加有力、监督联络更加顺畅。

据测算,上海全市法院的诉讼服务大厅日均接待5.28万人次,其中律师约占1/3,是诉讼服务的重要对象。为改善律师执业环境、保障律师权益,上海高院在2014年11月开发了律师服务平台。该平台具有网上立案、网上阅卷、网上查询等5大类别下的共计24项功能,其中网上立案、网上缴费、庭审排期自动避让、关联案件自动推送等功能属全国法院首创。截至2016年6月,上海1411家律师事务所中已有1367家使用该平台,总访问量达62万次,日均1657次。可以这么算一笔账:以网上阅卷为例,如果每名律师在办理每起案件的过程中减少一次亲自前往法院阅卷的劳顿,以上海市律师每年参与20万起案件诉讼为基准,总共能节省近60万小时的工作时间和10万次车辆往返。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律师服务平台在节约工作成本、提升工作效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上海是一座充满行动力的城市。在这里,司法工作正逐步褪去以往存在于民众心中的神秘色彩,不断缩短着其与老百姓日常生活之间的陌生感和距离感。顶层设计、制度保障、技术支撑、民众热情,上海高院的司法公开建设在多方合力下不断推进,“阳光司法”让人感觉如此温暖和熟悉。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不良信息举报  |  投稿信箱  

关注《中国审判》
Copyright © 2012-2025 www.chinatrial.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编:100745 联系电话:010-67550550/67550645 杂志社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2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6485号 | 京ICP备 13051393号-1
《中国审判》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