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赵书博 韩玲
>>2014年11月6日,时任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时任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为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揭牌 宿迟,是知识产权老法官,全国第一个知识产权庭庭长。他曾先后获评“全球知识产权界5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和“2017年度中国知识产权影响力人物”。然而职业经历中最令他难忘的,是2014年初冬,他被任命为首任北京知识产权法院院长。 宿迟清晰地记得,2014年11月6日,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作为全国首家知识产权审判专业机构正式成立。时任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时任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共同出席揭牌仪式,要求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坚持改革创新,依法公正高效审理各类知识产权案件,努力创造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同时要为新时期首都建设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对这一天,法官仪军同样记忆深刻:“这一天终于来了,我们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专门法院了!”当天,作为北京知识产权法院22位首批法官之一,仪军和大家一起站在法院大楼前的国旗下庄严宣誓,对未来壮志满怀。 做好全国首家知识产权法院 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工作事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事关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繁荣,事关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对建设知识产权强国和世界科技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为深入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坚持高点定位和开放发展,提出了四个“国际一流”的建院目标,即努力实现国际一流裁判水平、国际一流审判团队、国际一流研究水平、国际一流公正廉洁形象。为实现四个“国际一流”,该院从法院、法官和法官充分发挥裁判功能三个角度,以发挥司法在法治中国中的基础和枢纽作用为建院理念;以尊重法官“自觉自律自治”为带队理念;以输出公正、令人信服和有指引意义的高水平裁判为办案理念,提高知识产权审判质效。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的成立以及四个“国际一流”建院目标和“三个理念”,吸引了不少有志于知识产权审判事业的法官和法官助理,39岁的张剑就是其中之一。彼时的他已是北京二中院民事审判第一庭副庭长,在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成立后毅然放弃了领导岗位,来到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做一名法官。而在北京一中院当了五年“老法官”的袁伟,来到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成了立案庭一名法官助理,负责审查立案。他坦率地说:“成为法官助理之初对大量事务性工作是有抵触情绪的,但是这次回炉经历让我更了解法官团队各项工作。”从北京二中院来的刘义军说:“知识产权审判是专业性、技术性非常强的工作,能胜任的法官绝非一朝一夕而成。这次遴选的法官都经验丰富,不少赫赫有名,在他们身边工作,何愁没有进步呢?个体的成长只有和团队成长相结合,才能实现真正成长和自我价值最大化。我愿意从法官助理开始,和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共同成长。”正是在这些人的携手努力下,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已初步形成了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的精英审判队伍。 目前,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有正式编制机构9个,分别是立案庭、4个审判庭、审判监督庭、技术调查室、司法警察支队和综合办公室。该院现有法官51名(含院、庭长8名)。其中,3人被评为全国审判业务专家;8人被评为北京市审判业务专家;25人入选“十、百、千”人才工程;8人入选北京市“百名法学英才培养计划”;宋鱼水在党的十九大上当选为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宿迟、陈锦川、姜颖先后被评为“全球知识产权界5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姜颖还入选最高人民法院“国际化法律人才库”。 充分发挥司法保护导向作用 由于专利和商标知识产权授权确权行政案件由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专属管辖,北京知识产权法院裁判水平直接关乎全国专利、商标授权确权质量,所以该院特别重视公正高效行使司法审查职能。通过传导“惩治恶意注册”“清理垃圾专利”等理念,提升产权质量,引导行政机关的行政审查标准向司法判断标准看齐;通过发送司法建议函、调研走访、会议座谈等方式提出意见和建议,有效履行司法审查职能,不断促进知识产权授权确权行为规范化,做好专利、商标授权确权标准的直接守护者。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有12个技术类案件法官团队,真正做到了“精通法律、熟悉技术”。审判一庭庭长姜颖有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业工学背景,审理机械制造类技术案件手到擒来;许波法官本科学医,被同事称为“许大夫”,审理医药类技术案件得心应手;刘炫孜法官有电子信息工程背景,审理电子信息类案件如鱼得水;张晰昕法官是计算机专业出身,擅长计算机类技术类案件……这12个技术类案件法官团队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多元,团队内外互相配合、取长补短,能快速抓住关键技术核心,将其转换为法律问题,深受当事人好评。 在一起涉WAPI标准必要专利侵权案件中,争议焦点集中于涉及被控直接侵权行为是否成立、被控共同侵权行为是否成立、原告销售检测设备的行为是否导致其权利用尽、原告所作出的FRAND许可声明的法律意义、被告民事责任应当如何承担、禁令颁发与否的判断规则等问题。时任北京知识产权法院院长宿迟担任审判长,与该院审判员姜颖、芮松艳、杨静、许波共同组成五人合议庭,在准确理解WAPI、MT、AP、AS等专业术语以及内在关系基础上,通过两次庭审,确定了被告构成直接侵权、帮助侵权但不构成共同侵权。考虑到涉案专利为无线局域网安全领域的基础发明、获得过相关科技奖项、被纳入国家标准以及被告在双方沟通协商过程中的过错等因素,合议庭全额支持了原告“以许可费的3倍确定赔偿数额”的赔偿请求。 该案审结后,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专利调研小组20余人还专门就涉WAPI标准必要专利侵权案件判决要点召开专题研讨会,对该案进行复盘推演。作为本次研讨会的主讲人,法官助理陈志兴结合国内外相关案例和业界观点,详细分享了判决的分析思路、考量因素和撰写过程,并且从法官的职责、精细化裁判和裁判的魅力3个角度切入谈本案判决撰写的感受。像这样的专题研讨会,专利调研小组已经开了7次。 除了自身发力外,北京知识产权法院还善于借力。为进一步破解“专业技术壁垒”,该院强化技术调查官和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人民陪审员的参审作用,构建起全新的多元技术事实查明机制。已经62岁的技术调查官张建成就职于山东济南某专利事务所,但每当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有需要,他在核实技术领域后总会欣然接受指派,通过认真研究技术方案,利用个人的资源到技术应用领域了解情况,向当事人作出专业性和针对性的发问。 创新知识产权的审判权运行机制 2015年9月17日上午,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审判委员会在大法庭依法公开开庭审理了原告安徽华源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诉被告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等商标行政纠纷一案。该案由时任北京知识产权法院院长宿迟主持,会同该院陈锦川、宋鱼水、杜长辉、姜颖、张晓津、张晓霞委员进行了审理,是全国首例由审判委员会全体委员直接公开开庭审理的案件。这是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在深化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过程中对审判委员会制度改革进行的一次有益尝试。本次庭审首次改变了以往审判委员会以听取汇报为主的审判权行使方式,由审判委员会直接开庭审理疑难、复杂、重大案件中的法律适用问题,在探索符合知识产权审判规律的审判权运行机制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和有益尝试:一方面,探索明确审判委员会审理案件的范围,科学确定合议庭和审判委员会的审判权限划分;另一方面,以审理该案为契机,对审判委员会直接审理疑难、复杂、重大案件中法律适用问题的审理程序等进行了深入探索。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充分尊重市场客观实际,旨在通过提高赔偿及诉讼合理支出数额,提高侵权成本,营造良好的诉讼环境,增强社会对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信心,有效支持了自主创新、品牌建设和良性竞争。在遵循在先案例的同时,北京知识产权法院鼓励法官通过个案审理积极创设具有指引意义的裁判规则,明确了信息网络传播行为认定中的服务器标准;细化了《商标法》第五十九条第三款先用抗辩的适用要件;规范了用药特征对药品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定作用;将《商标法》第四十四条第一款扩大适用于尚未核准注册的商标以规制大规模恶意抢注行为等。另外,在涉及“三多轩”“蔡林记”等老字号以及涉及“童德大”“汤瓶八诊”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案件中,通过司法裁判厘清保护的范围和对象,进一步规范对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使用与保护。 正是通过这些有益的探索,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努力营造了不敢侵权、不愿侵权的法律氛围,逐步增强了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定价导向作用。 除了在实体上切实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也积极适用诉讼程序措施,切实提升知识产权司法救济的及时性、便利性和有效性,努力化解权利人“赢了官司丢了市场”的处境。在“‘中国好声音’诉前行为保全案”中首次作出诉前行为保全裁定;在“奥多比软件著作权侵权案”中,对被告经营场所内近500台电脑及时进行证据保全;在“海南卫视著作权侵权案”中,对当事人作伪证的行为,以法定上限100万元进行处罚。同时,探索符合知识产权诉讼特点规律的证据挖掘机制,在一起标准必要专利侵权案中,根据原告申请及相关证据线索,要求被告提交被控侵权产品的测试数据等材料,有效提升了事实查明的效率和准确性。截至2017年底,该院共出具各类程序性文书100余份,有力促进了案件有序推进,切实维护了司法权威。 营造公正透明的营商环境 三年来,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在调研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后表示,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等专门知识产权法院成立以来,高度重视与科技成果创造、运用相关的案件审理,通过以专利、商标、著作权、技术条件等案件为主要审理对象的知识产权审判活动,规范和引导技术创新活动,知识产权审判工作为保障和激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起到了积极作用。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任茂东代表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对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专利审判工作进行的探索以及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充分肯定了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在司法改革中的先行者和排头兵地位以及知识产权法院对于推动科技进步提供的有益经验。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司法保护的脚步越走越远,成为世界观察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窗口。三年来,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共受理涉外案件约9000件,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并获得诸多赞誉。从涉案国家和地区分布情况看,美国、德国、日本、法国、英国位列前五,其中涉美案件在全部涉外案件中占比达到三分之一以上,充分反映出中美之间伴随经贸往来加深,知识产权纠纷同步增多。随着审判质效的不断提升,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的管辖吸引力不断增强,出现了双方当事人均涉外仍然选择到北京知识产权法院诉讼的现象,当事人在国外起诉的同时也在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提起诉讼的案件数量也逐渐增多。2017年7月7日,美国外交学者网站发文称:“由于司法程序快捷,中国现在也被视为知识产权诉讼较为可取的诉讼地。”截至2017年年底,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共接待外国来访共计92批1349人。原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院长兰德尔·瑞德先生、英国驻华大使馆高级知识产权官员汤姆·杜克先生等人都表达了对知识产权法院工作的鼎力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