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个知识产权法律诊所的故事 文 | 本刊记者 宫雪 
>>2009年6月22日,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律诊所与美国杜肯大学合作的实习项目在北京市金台律师事务所举行欢迎仪式 从中国政法大学的学院路校区出发前往昌平校区,有大约40公里的路程。每个周三下午,刘瑛教授都要乘坐校车,为参加该校知识产权法律诊所的课堂教学活动而往返于两地之间。 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律诊所(以下简称“诊所”)设立于2005年9月,是我国第一个知识产权法律诊所。刘瑛正是创始人。 “创新不止,‘芳华’永驻。”这是刘瑛对该知识产权法律诊所发展之路的生动诠释。知识产权法律诊所既是创新的实践者,也是创新的守护者。它不仅参与和见证了中国知识产权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也绽放了一批批“诊所人”的美好“芳华”。 质疑中创立 在刘瑛的心中,有着深厚的“法大情结”。1982年的金秋时节,她正式成为一名中国政法大学的本科生,此后陆续在该校完成了硕士和博士阶段的学业。从1998年开始讲授知识产权法课程至今,刘瑛从事知识产权领域教学研究已经整整20年。 个人成长往往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在刘瑛的学生时代,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暖了中国经济,与之相适应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体系有了初步发展。 1980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正式施行,其中第一百二十七条明确规定了假冒注册商标罪,标志着中国法院对知识产权提供司法保护的开端。 从1983年到1993年,我国《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相继施行,我国知识产权法律体系逐步建立。 1993年,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和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在全国率先设立了知识产权审判庭。以此为开端,我国知识产权司法审判逐步走向专门化。 1996年,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率先进行知识产权审判“三合一”改革试点,即知识产权审判庭统一审理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和刑事案件。这项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审判机制改革,至今仍在各地人民法院全面深入推进。 2005年初,博士毕业不满一年的刘瑛免费代理了《海尔兄弟》动画片著作权合同纠纷案,向弱势一方当事人提供法律援助。该案的标的为2840万元,在当时是建国以来涉案标的最大的著作权合同纠纷案。这段经历坚定了刘瑛的信念:“知识产权法律诊所法律援助在未来一定有很大的社会需求。” 与此同时,21世纪初的中国法学教育改革方兴未艾,全国多所知名高等院校的法学院陆续开设法律诊所课程,尝试运用这种教学新模式。 “‘法律诊所’是借用医学诊所临床实习的称谓,美国的诊所法律教育为我国的法学教育改革提供了可以借鉴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刘瑛介绍,“法律诊所在美国创立之初,就与法律援助结下了不解之缘。法律诊所弥补了法律援助资源不足的缺口,法律援助给法律诊所提供了实践的机会和空间。” 怀揣着对中国知识产权事业的憧憬和对法学教育改革的期待,刘瑛决定筹办并创立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律诊所。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句现今社会的流行语同样适用于该诊所在筹备阶段面临的实际情况。 “当时,社会和法律界普遍认为知识产权是富人的‘专利’,知识产权权利人不需要法律援助。”刘瑛说,“我们面临着关于诊所设立的意义、可行性、教学模式等重重质疑。” 不仅如此,一项教学事业的起步,绕不开场地、经费、师资等众多现实问题。在学校、学院的大力支持和创始团队的不懈努力下,2005年9月,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律诊所正式设立。 “诊所具有多重性质:在校内,它是一门法学实践课程;在校外,它是一个知识产权公益法律服务平台。”刘瑛说。 刘瑛回忆,诊所在设立之初的社会影响力十分有限。许多人并不知道诊所能够代理法律援助案件,当事人对学生办案也缺乏信任,导致案件数量少、案源单一。“诊所从第1期成立之初到第3期结束,学生实际参与的案件来源,一直是来自主讲教师和律师事务所指导律师正在免费承办的案件,总共也不过七八件。” 面对这样的现实情况,诊所的师生们开始寻求解决之道。他们通过开通博客、发放宣传册、参会推介等方式,积极与校内其他专业诊所及校外相关机构保持密切联系。同时,诊所不断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教学质量,逐渐赢得了良好的行业口碑,扩大了社会影响力。从第4期开始,许多知识产权案件当事人陆续上门寻求法律援助。诊所开始选择适合实践教学的案件或项目作为教学案例,并与知识产权当事人签订免费代理协议,为其提供法律援助。法律援助案件成为诊所实践教学的主要案例来源,否定了知识产权权利人不需要法律援助的质疑。 在诊所的创立和发展过程中,冯琴和王殊两位女性主讲教师是与刘瑛并肩而行、志同道合的“亲密战友”,也是“好姐妹”“好伙伴”。“她们为诊所的创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刘瑛说。 “冯琴老师非常知性、干练。”谈到同事冯琴,刘瑛有些哽咽。2011年10月,冯琴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在北京301医院去世。对刘瑛来说,这是一段充满悲痛与惋惜的回忆。 实践中创新 “知行合一学为本,道器两翼用为先。”在诊所专用笔记本的背面,赫然印着这句“所训”的中英双语。 “学”与“用”的有机统一是诊所教学的鲜明特色。诊所的教学模式包括课堂讲授与基地实训两大部分,既重视夯实学生们的理论基础,同时为他们提供多种实务技能训练的机会。 “诊所教学是学校与社会的一个连接点,也是我们即将步入社会前的初次实弹演练。”一名第20期的学员说,“将理论运用到实务当中,在实务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到学以致用,这是我们锻炼实践能力的最大目标。” 刘瑛介绍,学生们除了每周一次的课堂教学之外,还会专门利用一天时间前往教学实践基地,担任“准律师助理”“准法官助理”等角色,从事接待当事人来访、提供咨询意见、起草和修改法律文书、参与调解和谈判等实践业务。刘瑛每周专门安排一天时间,到实践基地对学生进行指导。 目前,诊所已经与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等司法机关、北京市保护知识产权举报投诉服务中心等相关政府部门、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等集体管理组织以及部分企业、律师事务所等共同合作,建立了多个实践基地,积极打造产学研相结合的“实验室”。 在刘瑛看来,诊所的设立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否定了知识产权权利人不需要法律援助的质疑;改变了法律诊所开设经费依靠外国基金资助的单一模式;确立了模拟教学法的地位;打造了‘七个一’品牌形象。” 创新是知识产权法律诊所与生俱来的“基因”。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诊所逐步建立了“三自型”全员管理制度和“双循环”教学机制。制度与机制的不断创新,是诊所顺利、高效运行的重要保障。 “在诊所法律教育改革的关键阶段,制度创新被提上了日程。”刘瑛介绍,诊所在缺乏专职管理人员的情况下,建立了“三自型”全员管理制度,即“自主管理、自我服务、自行监督”,将每期的学生分别编入档案组、财务组、宣传组、助教组、监查组、实训组,充分激发学生们的发展潜力和参与积极性。 从第21期开始,诊所尝试建立“双循环”机制:将课堂上的法律实务相关理论依据、技能技巧运用到基地实践中,再把实践中的问题及思考带到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讨论,从而实现课堂教学与基地实践的紧密结合、相互促进。 经过10多年的探索实践,刘瑛对诊所的运行形成了自己的见解。她在2017年出版的专著《知识产权法律诊所之运行研究》中写道:“知识产权法律诊所运行有其自身的特点,包括教学过程的体验性、教学内容的复合性、实践场所的开放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学生管理的普遍性等。” 2009年,作为中国政法大学与美国杜肯大学合作举办的“中国暑期法律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产权法律诊所实习项目”正式启动。 在项目合作之初,诊所没有可以参考借鉴的先例和经验,如同在一张白纸上作画。刘瑛通过整合现有资源,就地取材、精心策划,最终形成了包括案件探讨、实地观摩、联合座谈、模拟仲裁等内容的实施方案。 刘瑛回忆,该项目的启动仪式在诊所的实践基地举行。仪式过后,实习项目的第一课随即开始。当时,杜肯大学的带队教授和学生们一同来到马连道茶叶街的更香茶叶公司,体验中国的茶文化和茶功夫,了解茶文化和茶功夫中蕴含的知识产权。“这是知识产权法律诊所教育的创新,对中外双方学生都非常有帮助,希望双方不断交流,用彼此的智慧将这种创新发扬光大,坚持下去。相信诊所的实习项目国际化合作前景不可限量。”带队教授在体验了这次实习活动之后说。 在连续5年的项目合作中,共有36名外国学生前来诊所实习。通过开展中外法律诊所实习项目,诊所逐步成为对外展示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成就的一个窗口,有效增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收获中再出发 按照诊所的教学进度安排,2018年5月2日是第24期知识产权法律诊所的最后一次课堂教学。 暮春时节的校园满目葱翠。当天下午一点半,课程在一阵动感十足的PPT背景音乐中正式开始。 第一个环节是学生展示。按照课前的分组安排,8名学生平均分成了两个小组,分别作为“原告”和“被告”,围绕“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诉贵州永红食品有限公司商标权侵权案”,阐述各方观点和相应理由。从案情介绍到法律依据,从参考案例到学理探讨,学生们从各自的立场出发,充分运用已经掌握的法学理论和实务技巧,抽丝剥茧、层层递进,对案件进行深入解析。 讲台上,学生们的发言激情洋溢、自信满满;讲台下,诊所的3位老师坐在学生们中间,聚精会神,奋笔记录要点,为随后的问答和点评环节作准备。 在两组各自展示过后,课程进入互动问答、点评环节。在郑璇玉老师的知识引导下,原被告双方“你来我往”,积极踊跃地提问和回答。在这场精彩而激烈的“唇枪舌战”中,学生们进一步理清了办案思路、明晰了案件争议焦点。期间,郑璇玉老师的几次犀利“发难”,不断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从第14期开始参与诊所指导的郑璇玉老师非常健谈,“气场”十足,言语间彰显出一股打动人心的力量。在她看来,诊所式法律教育为法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了认识法律、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全新角度,帮助学生们作出更适合自己的就业选择和人生规划。 第23期学员黄建伟对郑璇玉老师印象深刻:“宣讲会的尾声,郑璇玉老师对整个知识产权法律诊所课程进行了全面的概括和评价。郑老师告诉我们,人的命运都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因为你的每一个选择都将会成为你生命中的‘蝴蝶效应’,最终形成你的一生。” 刘瑛告诉记者,学生展示和互动问答、点评是每一堂诊所课程的“标配”,是“双循环”机制的重要环节。 在互动问答、点评环节之后,主讲教师付继存以“诉讼技能”为主题,从诉讼概述、诉讼理论、诉讼训练3个方面向同学们讲授理论知识和实务技巧。 本学期是付继存老师第二次参与诊所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同,付老师利用“雨课堂”这一线上智慧教学平台,将教学PPT与学生个人的“微信”实时连接,增强了课堂互动的即时性,为学生们带来了全新的智能化学习体验。 整个讲授过程中,付继存老师条缕清晰、娴熟自如。“事务工作流程化,实践经验知识化。”付老师对同学们提出了要求。 两个半小时的课堂时光在角色扮演、互动问答、主题讲授中告一段落,为第24期诊所的课堂教学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刘瑛告诉记者,诊所从设立之初发展到目前第24期,共培养了751名学生。“每期知识产权法律诊所结业时,我通过阅读同学们的实习报告、随笔以及指导整个总结会的准备过程,能够深深体会到大家的丰富收获和各种感受。”对刘瑛来说,学生的认可和成长,既培养了她投身公益服务的责任感,也为她带来了滋养内心的成就感,更增强了她不断前行的使命感。 一年前的5月3日,中国政法大学建校65周年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中国政法大学,向世界传递了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强音,对青年人提出了谆谆重托:“青年处于人生积累阶段,需要像海绵汲水一样汲取知识。”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学学科实践性强,要处理好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 时光流转,又到了绿意盎然的5月。新一期知识产权法律诊所的招生准备工作即将启动。在醉人的桃李春风中,这是“诊所人”知行合一、逐梦新途最好的开始。
|